《现代汉语词典》中“阳光”的一种注释为:积极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
阳光,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旨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素质发展,倡导全社会关注、支持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
加强健康科普,重视心理关爱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有关精神,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身心同健康”“人人为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等意识,掌握应对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广泛宣传心理咨询、疏导的平台和渠道。
10月10日上午,由平安江西建设领导小组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组联合江西省卫生健康委、江西省教育厅开展的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大型公益健康科普节目在江西电视台网络直播平台推出。活动以线上线下互动、场外短片+现场解答的形式,邀请江西省卫健系统、教育系统、政法系统及团省委等职能部门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全方位展现江西省心理卫生健康工作的成效亮点及经验做法。同时,围绕“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主题,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科普。早在今年高考前夕,同样由平安江西建设领导小组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组、江西省卫生健康委、江西省教育厅主办,赣州市卫生健康委、赣州市教育局、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承办的 “关爱心灵 健康成长”大型公益健康科普网络直播互动活动在赣州中学火热进行。当时,线上观看人次峰值一度突破4700万,创下了同类在线直播节目的收视纪录。
除利用网络媒体开展青少年科普宣传之外,省卫生健康委还多次联合省教育厅开展心理健康进校园活动,派出省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精神专家赴南昌市各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进校园、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校园内形成关爱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全省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
据了解,我省一方面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年级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年级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对贫困、留守、流动、单亲、残疾、遭遇校园欺凌、丧亲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建立心理健康台账,每月观察记录重点学生的心理状况,设置完善心理疏导室、匿名信箱、情绪发泄室等,必要时联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心理干预。同时,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子女,开展家庭关爱教育、辅助成长,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对一般不良行为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和批评教育,对疑似有心理行为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教育部门指导家长陪同学生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多方联动预防,多项举措干预
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到儿童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养成,事关校园安全、社会和谐,是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家庭、学校、医疗机构联合预防与干预模式,为全省广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
2019年,在赣州市被列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试点城市后,省卫生健康委加大了对赣州市试点工作的技术指导与渠道支持。目前,该市有17所精神专科医院和19所综合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251家医疗机构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及心理咨询室,890所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共配备了5306名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组建了由卫生健康、公安、民政、乡村干部等组成的乡镇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291个,覆盖率达100%,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2020年5月,省卫生健康委、省委政法委、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江西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方案要求,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增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1年7月,平安江西建设领导小组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组在南昌某高校开展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通过主动疏导干预和健康知识普及,积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普遍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处置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明显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助力大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高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累经验做法。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我省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为起点,先后通过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疾病免费救治、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赣州“心防”工程建设、“平安江西”行动、“健康江西”行动、全省社会心理服务试点等举措,全力推进全省精神心理健康工作。各级政法、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多渠道开展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技术指导。
推进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江西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我省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置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10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了精神(心理)门诊。11个设区市设立心理援助热线,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80%。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内涵,全面加强精神科门诊建设,提升救治能力,严格临床路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许先来介绍,截至2020年底,全省精神专科医院已达104家,全省综合医院精神科(含门诊)共127家。同时,建立救治管理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疑必查,依规确诊,科学治疗,全程管理”工作机制,基层精防人员充分发挥乡镇村组和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及时发现疑似患者,及时报告;对口联系医疗机构及时组织专家依法依规确诊;对确诊患者建立档案,开展服务管理,掌握居家患者病情,进行家属宣教,督促患者定期服药,做到建档全面、管理到位。
守护儿童心灵,播撒幸福阳光。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是重点建设的亚专科,主攻方向是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心理卫生问题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训练,自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针对患儿的不同情况,组织开展适应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疗,包括青春期话题、社交技能训练、家庭治疗、集体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等;建立和推广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工娱治疗、康复训练、健全人格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模式和治疗-康复-预防为一体的连续式服务机制;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和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治疗。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行为训练,对有社交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进行集体心理治疗。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省精神卫生中心举行“社会开放日”活动,患者家属、新闻媒体、社区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代表受邀走进精神病医院的精神心理门诊、心理病区、精神病区、儿少病区、康复病区,走进精神心理患者的住院生活。“没想到在大家心中颇为神秘的精神病医院并不神秘也并不可怕,这里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服务规范、氛围温馨。”“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治疗原来并不仅仅是靠吃药与心理治疗……”“原来在这里开展的心理治疗要由资深精神心理科执业医生担纲”“医院的康复项目如此丰富多彩,精心设计的康复项目为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重返健康人生助力不少!”在零距离体验了精神病医院的治疗与生活情况后,参观代表不由发出阵阵感叹。
近年来,我省致力于提升医疗队伍能力,卫生健康部门加大了精神科医师培养培训力度,持续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精神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层精防人员培训等人才培训项目,探索开展精神病学专科医师培训;支持省内精神专科医院建设、专业技术发展、完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价格政策等工作。同时,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推动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等开设精神(心理)科;鼓励有条件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提供儿童青少年门诊和住院诊疗服务;建立学校、社区、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向医疗卫生机构的转介通道,进一步提高全省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着重提高全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过江帆/文 李 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