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林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十四五”时期,如何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用数字化重塑“江西制造”辉煌,是一道必答题,应着力从五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战略战术上抓统筹。树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系统思维。战略层面,确立总体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策略,抓好智能制造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明确各阶段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战术层面,采用探索、试点、推广、普及有序推进方式,对于工业基础好的地区重点推进智能制造流程再造,对于基础薄弱的地区则优先落实企业信息化改造工程。政策层面,出台与本地工业制造水平相适应的新一轮智能制造推进政策,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特点有重点的出台专项政策。
培育企业上强“龙头”。围绕构建智能制造企业梯队生态链,打造“创新场”,培育更多企业“优等生”。一是引培关键制造业生产企业,形成制造业巨头引领并主导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格局。以筹备组建我省机器人智能制造国际产业园等为契机,重点引入支撑研发企业发展的全球“灯塔型”企业。通过制定龙头企业裂变计划、合作伙伴成长计划、企业投入支持计划、企业成长激励计划等,培育省内龙头骨干企业成长为“灯塔型”企业。二是引培关键智能化改造服务企业,培育智能制造的本土服务力量。通过编制我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打造多家省级优质供应商,实现我省国家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供应商零的突破。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分盟在我省成立,聚焦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开发符合我省产业特点,易部署、好维护的轻量级、低成本解决方案。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类企业联手,开展研发设计、品牌授权等合作,推动制造企业由加工生产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技术研发上抓重点。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集群,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跨越。一是聚焦我省技术需求特点,根据我省产业链谋划梳理突破清单,布局突破一批基础性、共性、应用性技术。通过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建立智能制造信息共享和相关合作机制,及时跟踪和把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将中小企业的务实性技术研发需求提上“十四五”技术创新日程。二是技术标准先行,加快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国家标准推广和本省标准制定应用,编制我省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实施指南、评估规范等本省标准并规范实施,依托省内相关重点检测中心开展标准实验验证,力争一定数量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实验项目能落户江西。三是推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在全省重点行业围绕产业集群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集群上下游企业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实现规模化应用并最终完成产业联动跨越发展。
基础建设上强根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部署,我省应加快高质量、现代化的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布局。一是要加快推进以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制造业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全新基建生态。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及工业园区内优先搭建智能工厂数字化接口、企业物联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基础性物理架设。建设1个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系列行业级、区域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二是推动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数字化转型,带动中小微企业“上线用云”。助推华为云“点线面体”打造我省特色制造业产业生态链,从业务流深入到“研产供销服”制造场景,拓展覆盖有色、电子信息、装备、石化、建材、纺织、食品、汽车、航空、中医药、移动物联网和LED等重点产业。三是建设高效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分行业开展产业大脑建设,形成“一行业一大脑”的发展格局。建设高性能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云边协同的算力服务网络,深化产业大脑应用场景建设。
服务配套上补短板。通过加快补齐短板,不断完善相关服务配套,推动我省智能制造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是实施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计划。有意识地与供应商、服务商等各方连接,搭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分类别分批次建立江西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目录,定期开展项目对接与推广,助力智能制造发展。二是将智能制造诊断评估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开展智能制造义诊服务,提供定制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三是构建智能制造高端创新人才支撑,为保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输送专业性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