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李 征
北京冬奥会的魅力时时让人感慨万千。武大靖在获得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接受采访时的飙泪,任子威登上领奖台前手指胸前国旗的自信,谷爱凌夺冠后的笑颜和比心,无不让每个中国人感动和骄傲。作为江西省唯一进入闭环采访的记者,除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更被比赛背后的故事与精神感动。
细节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2月7日晚,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和女子500米比赛在首都体育馆巅峰对决。这座建于1968年的场馆,见证了许多中国体育的重要时刻。“旧貌加新容”,改建后的首都体育馆在照明系统、灯光系统、制冰系统、场馆恒温恒湿等五大方面都有了全面提升。场馆座椅并列式排布,调整了腿部空间与座椅间距,使观赛体验更为舒适。
不以奖牌论英雄,每一个参赛队员都令人尊敬。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小将张雨婷,在女子500米决赛中未能突出重围,获得第四名。“我要感谢团队,感谢他们的帮助,才能让我保持一颗平常心。”赛后她这样表示。创造个人运动生涯最好成绩,是张雨婷作为一名运动员拼搏的见证。懂得感恩和拥有平常心,是当代中国青年的缩影。
当任子威身披五星红旗在洁白的冰面绕场一周时,整个首都体育馆沸腾了。就在这场充满团队精神的巅峰对决中,武大靖感动了所有人。决赛第二枪再出发的老将武大靖体力基本耗尽。过弯道时,他合理利用战术,将领滑的位置让给了任子威,仿佛在说:“兄弟你先走,我全力护你前行。”就在这一刻,任子威从武大靖手中接过了中国男子短道速滑的期望与重任。风驰电掣的短道速滑赛场,见证了薪火相传的瞬间,令在场者泪目。
理性和包容,让体育回归初心。首都体育馆的观众,最多的还是本地“粉丝”。他们掌声热情,喝彩公正,他们是冬日的暖阳,是赛场的风景。他们的热烈掌声,充满鼓励和温暖。
与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完美融合。按照历届冬奥会比赛的惯例,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使用的是同一个场馆。两个项目对冰层和冰面的厚度、温度、柔软度,均有不同要求。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转场,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采用最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控制温度,满足了两种不同比赛项目的冰面需求。同时,该技术一年制冰耗电约100万千瓦时,节能率达到50%,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