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卞 晔
3月7日,北京冬残奥会第三个比赛日。记者在符合防疫要求下,采访了来自南昌市东湖区的冬残奥会志愿者黄婧。
今年20岁的黄婧,是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的大二学生,作为志愿者接连服务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根据工作安排,黄婧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的岗位均是语言服务。在冬残奥会上,她更是张家口赛区云顶滑雪公园环外唯一的语言服务岗,只要当天有比赛,她就早早地到岗,提供翻译服务和相关指引,并承担观众体验工作。
“尤其在冬残奥会上,由于观众和相关人员中有残疾人,我们的工作必须更加细致。”每天一到赛场,黄婧都要赶在赛前把观众流线亲自走一遍,哪里斜坡少了无障碍设施、哪里缺个把手……她都一一记录并上报。
黄婧的语言服务也获得了认可。“时常有外国人因为不清楚流线而询问,这时我就得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并讲清流线。”每次成功指引后,对方竖起的大拇指都让黄婧感受到工作的价值。
除了工作带来的肯定,黄婧还从冬残奥会赛场上汲取了未曾想到的力量。“有一次,我在赛场上看见一个双腿高位截肢的运动员在奋力滑雪,无关输赢,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她看来,相比冬奥会,在冬残奥会上感受到更加不屈的生命张力,赋予观者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