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省党报联动,聚焦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潮涌中部 奋楫争先

吉安市木林森实业有限公司航拍图。 本报记者 李 歆摄

  中部腹地,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部地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出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绿色崛起的崭新篇章。

  潮涌中部,奋楫争先。新的赶考之路上,中部地区如何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联合安徽日报、湖南日报、湖北日报,邀请赣皖湘鄂四省全国人大代表,围绕这个话题纵论经略、畅想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吉安市委书记王少玄:

  “链”出新动能 “赣”出新精彩

  江西日报记者 邱辉强

  “2021年,吉安市GDP达2525.6亿元、增长9%;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1900亿元,总量保持全省第一。”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吉安市委书记王少玄接受记者采访时,亮出了吉安经济发展“成绩单”。

  吉安是中国革命摇篮,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近年来,吉安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机遇,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努力闯出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LED中小功率封装能力世界第一;液晶显示屏出货量全球领先;立讯智造、木林森等一大批电子信息企业群芳竞艳……近年来,吉安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并配套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速要素向首位产业集聚。王少玄介绍,吉安成立了全省首个电子信息产业联盟,“芯光屏板链智网”产业集群发展跑出“加速度”,已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电子信息产业。同时,强化数字赋能,加快培育5G制造、物联网等新兴产业。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6.7%和55.8%,均列全省第一。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吉安将以全国两会召开为新的起点,对标一流、加压奋进,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气概和韧劲,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王少玄说,今年将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奋力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上展现吉安作为。

  做到稳字当头与加快发展“双向发力”。坚持以项目稳增长,发挥重大项目支撑引领作用,升级实施“项目大会战”,围绕“两新一重”和公共服务领域,精准谋划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2022年安排重点项目1200个,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700亿元。对标一流、比肩湾区,加快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深化“吉事即办”政务服务改革,推行“指标长”制,全方位提高服务效能。同时,牢牢把握“稳住、进好、调优”原则要求,以稳求进、以进固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定经济大盘,兜住民生底线,防范各类风险。

  聚焦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双重任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业链完整性、根植性和竞争力。特别是聚焦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坚持量质双升,强攻终端产品、延链补链,发挥电子信息产业联盟作用,加快创建国家电子信息检验检测中心,力争2022年实现营收2200亿元以上。

  坚持主攻工业倍增与做强现代农业“双轮驱动”。一方面,加快推进工业倍增升级。依托电子信息优势产业,主攻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智能终端等基础赛道,拓展人工智能、5G制造、区块链、智慧城市建设等应用领域,同步推进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与全国数字产品制造基地建设,协同打造赣深数字经济走廊。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农业农村“八大工程”,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井冈山“农高区”升建国家级“农高区”,做强“1+13”农科园集团,打造南方红壤丘陵区域现代农业创新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经开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永利:

  科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安徽日报记者 李明杰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其中对中部地区创新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也作出了部署。“建设中国(合肥)声谷、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皖江城市带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与安徽相关的具体安排,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等优势凸显,应持续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推动新兴产业升级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经开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吴永利表示。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吴永利看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还要紧抓“科技创新”,把短板补齐、让优势更强。当前,安徽经济总量向着全国第一方阵迈进,发展格局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经济发展动能更足了,科技创新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但目前而言,我省科技创新攻坚体系构建上还存在短板。在产业发展这一核心环节上,我省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缺芯少魂’‘缺门断档’等短板。”

  抓发展就要抓好创新,谋未来就要谋好创新。吴永利建议,安徽要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加快中部地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要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推进“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着力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把安徽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创新是个试错过程,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宽容失败。要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通过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估和容错纠错机制,面向更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出台系统化、综合性的支持措施,为科研人员营造鼓励创新试错的良好氛围,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潜心研究、无后顾之忧地大胆探索。

  产业生命在于创新,在于科技含量。要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体性战略联盟,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市场阅卷”的需求传导型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促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要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加快形成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强磁场。

  “当前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数字创意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相信安徽在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抓‘科技创新’关键变量,一定能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安徽力量。”吴永利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

  立足优势培育“制造名城”

  湖南日报记者 罗 毅

  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要求湖南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为湖南以及株洲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指明了前进方向。”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进入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数量位居中部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国第26位,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7%,居全省第一、中部前列。近年来,株洲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破除发展瓶颈、赋能产业升级,立足先进制造业主战场,紧盯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力,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力推进“三个高地”建设、长株潭一体化、湘赣边区域合作等重点任务,全力将优势资源集中到企业培育、园区发展、项目建设上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擦亮“中国动力谷”名片,取得了初步成效。“作为长株潭重要增长极一‘核’的株洲,完全有条件、有优势成为中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曹慧泉说。

  如何把株洲打造成中部地区崛起的“制造名城”?曹慧泉表示,株洲将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三个高地”建设,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年”和“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加快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在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子。

  发挥产业与创新优势,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抓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先进硬质合金、新能源、电子信息、高分子材料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抢先布局北斗应用、功率半导体等未来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不断提升优势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新兴产业转移。落实减负纾困政策,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推动株洲“3+3+2”产业体系形成国企带民企、大手牵小手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世界级“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同成长的产业生态。

  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抢抓自贸区建设和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家综合改革试点等机遇,深化投融资、园区、国资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动“放管服”改革和数字化治理,打造一流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瞄准产业国际合作和海外市场开拓,推动制度型开放,扩大“制造名城”影响力。

  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坚持自立自主、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主动靠拢长沙、对接湘潭,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助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更强支撑。同时,加快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培育壮大“湘赣红”区域品牌,打造中部省际合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株洲样板。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改委主任陈新武:

  紧扣“支点” 推进湖北新发展

  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历史使命。湖北如何更快更好地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改委主任陈新武认为,关键是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而要成为这个“节点”和“链接”,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加快科技强省建设,把湖北打造成中部地区“创新策源地”。湖北要建成支点,必须切实把湖北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近年来,湖北加快搭建科技强省“四梁八柱”,全力争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初见雏形,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数量居全国前列,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个、位居全国第四,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湖北要建成支点,必须发挥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全国少数拥有41个全部工业门类省份的优势,为全国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作出更大贡献。近年来,湖北聚焦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实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形成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架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打造强大交通枢纽和市场枢纽。当前,湖北正努力做强做优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真正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1年,荆荆铁路、沿江高铁、西十高铁等6条高铁加快建设,“米字形、十通向”高铁枢纽网加快构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建成校飞,“双枢纽、多支线”航空运输格局加快形成;省港口集团挂牌运行,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支点功能实质性增强。

  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近年来,湖北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持续增强对外开放功能,做强做实湖北自贸区、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重要功能性开放平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抢抓RCEP生效实施机遇,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内陆“新沿海”。2021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4.8%,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在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24家,稳居中部第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多省党报联动,聚焦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第01版:头版
   第02版:2022全国两会特刊
   第03版:2022全国两会特刊
   第04版:特别策划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敢为人先谋发展 担当作为抓落实
   第10版:专题
   第12版:敢为人先谋发展 担当作为抓落实
   第13版:法治
   第14版:敢为人先谋发展 担当作为抓落实
   第16版:赣州新闻
潮涌中部 奋楫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