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滴民生情 润物细无声

  本报首席记者 万仁辉 本报记者 张玉珍

  “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全国两会期间,从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工作的关注,对群众冷暖的牵挂,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每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身后,都是一方水土,都有一方百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代表委员们心系“万家灯火”、情牵“柴米油盐”,聚焦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建议、交“作业”,以声声关切、字字真情,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去的负担实实在在,为家长的焦虑情绪打开了纾解窗口,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2.14%。与此同时,校外培训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培训机构以非学科类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情况时有出现,治理难度较大。

  全国人大代表、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看到了这些问题。他认为,为进一步巩固“双减”治理成效,需要完善面向中小学的校外培训监管,出重拳治理打着教育旗号的非法教育培训机构,实现治理的常态长效。叶仁荪建议从三个方面着手完善校外培训监管,具体包括加快完善教育行政执法体系、开展教育(科技)咨询公司违法违规培训治理、进一步强化联动执法。

  养老和托育,关系“一老一小”,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

  全国人大代表,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梅亦此次带来的建议,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关。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的专项制度安排,具有覆盖面广、政策性强、涉及部门多、百姓需求日益旺盛等显著特点。梅亦表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更好地造福于民,需要在长期护理保险的法律支撑、顶层设计等重大制度层面做好统筹安排,以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稳健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新余市副市长陈文华在履职过程中十分关注民生话题。在关于大力发展母婴照护服务业的建议中,陈文华提到,以“月子中心”为主要模式的母婴照护服务业还存在价格虚高、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她建议,多措并举加大母婴照护服务业建设和监管力度,持续满足广大产妇和新生儿需求。

  社会救助关系困难群众,是民生温度的重要体现。

  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兜牢各类特殊困难群众民生底线,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针对特困人员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当前,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标准和政策框架已经明确,但是针对这两类人群的专项救助政策还未作出具体要求。”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金接建议,通过加强救助法律框架设计、制定专项救助政策、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充分发挥议事协调机制作用等举措,进一步落实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专项救助政策,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会场内外一次次交流、一次次碰撞中,代表委员们对于助力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更美好的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2022全国两会特刊
   第03版:2022全国两会特刊
   第04版:特别策划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敢为人先谋发展 担当作为抓落实
   第10版:专题
   第12版:敢为人先谋发展 担当作为抓落实
   第13版:法治
   第14版:敢为人先谋发展 担当作为抓落实
   第16版:赣州新闻
开拓进取 全力以赴保持“调优”态势
托底民生 温暖民心
精彩瞬间
提升公共充换电保障能力
配齐配强中小学校校医
点滴民生情 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