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 芳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流传绵延千载,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有“地方百科全书”美誉。2021年12月底,第二轮《江西省志》通过终审验收,标志着省志编纂任务全面完成。
在江西省地方志研究院,记者见到了这部由97部分志组成,128家承、参编单位参与,字数总计约1亿字,耗时9年编纂而成的《江西省志》。“突出江西地域特色和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第二轮《江西省志》的特点。”省地方志研究院二级巡视员周慧告诉记者,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每一轮修志都需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时代发展的脉络,既要认识过去的发展历史,也要把握当下的发展环境和态势,才能使志书不仅具有“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的存史价值,更可起到以志为鉴、启迪后人的作用。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开展了两轮省志编纂工作。1988年,首轮省志编纂工作启动,此轮省志的记述时间上限不限,从事物的发端开始记述,下限原则上统一为1990年底,经过22年不懈努力,共6600万字的首轮《江西省志》于2010年出版问世。两年后,第二轮《江西省志》编纂工作启动,原则上以1991至2010年为上下限。首轮未修志书的分志上限不限,从事物发端写起,部分志书为保持记述完整性适当上溯或下延,全面系统记录时间断限内,江西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充分反映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
组织志、财政志、纪检监察志、气象志……记者看到,除按照专业、行业、事业分设分志外,第二轮《江西省志》将《鄱阳湖志》《景德镇陶瓷文化志》《江河志》《名山志》《山江湖工程志》《茶志》《客家志》从相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设置的7部特色分志,还编纂有《铜业志》《水文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等特色鲜明的分志。省地方志研究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部分分志还分别编有资料长编,例如《鄱阳湖志》,就有39个部门百余人参与,搜集上亿字资料,编纂完成2000万字的资料长编,最终形成近300万字的志稿。
第二轮《江西省志》,从资料收集、形成初稿、复审稿到终审验收,凝聚了省地方志研究院,各承、参编单位及评审专家大量心血,汇集了一拨又一拨省志编纂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在他们看来,修以致用,不能单纯为修志而修志,编纂省志要从大量档案资料和鲜活的细节中,蓖梳我省的发展脉络,还原激荡人心的历史进程,打造志书的精品佳作,这都需要“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定力和毅力。
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修志的过程,客观上是对一个地区地情的一次系统、全面、深入的大调查。“修志为用、修用并举,是编纂省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周慧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