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龙峰
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这是对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举措。做好这件事,应统筹好资源、人才、业态、市场等各要素,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新动能。
把乡村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结合起来,激活优秀乡土文化。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保留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有传统工艺技艺、民俗节庆、艺术演出等非物质性的遗产资源,也有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物质性的遗产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智慧,也富含巨大的经济价值。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要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的经济潜能,通过合理开发利用让这些资源重新焕发生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作用,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节庆会展、艺术展演等活动。要推动传统工艺在乡村建设、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打造一批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工艺产品品牌、民俗艺术项目、特色文化乡村。要全面保护乡村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保持传统村庄建筑的完整性、延续性,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乡村。要将乡村传统建筑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结合,建设一批既有历史韵味又有田园风情的乡村综合文旅项目。
把文化人才本土培育和外来引进结合起来,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一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缺少传承人、挖掘者和转化利用者,“养在深闺人未识”;一些乡土文化人才缺乏现代专业技术、市场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经验,无法将宝贵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一些外部文化人才缺乏与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对接、科学合作、持续运营的渠道平台和保障机制,不能较好地以乡村为文化创作、生产经营的基地舞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要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支持他们开设工作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系统开展对乡土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知识业务水平、信息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意识。要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引导文化产业从业者、企业家、相关院校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要支持文化和旅游从业者、相关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把乡村作为创新创业的舞台,积极推动乡土文化人才和外部文化人才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乡土文化资源开发。
把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和不同产业深度融合结合起来,打造特色鲜明的系统性文化发展业态。现阶段乡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文化资源条件禀赋和人们对更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有着广阔前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既可以通过赋能不同文化资源、做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打造各具特色、多元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可以推动乡土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农业休闲等相结合,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形成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要引导创意设计服务向农产品经营、乡村建设赋能,通过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文化附加值,通过规划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等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鼓励数字文化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创作传播乡村数字文化产品,带动地域宣传推广、文创产品开发、农产品品牌形象塑造。要积极推动演出、音乐、美术、手工艺产业赋能,发展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演出业态,在乡村音乐创作、民族音乐传承、乐器生产制作、乡村音乐节会服务等方面形成品牌;通过支持设立写生创作和展示基地、融入乡村规划建设等培育壮大乡村美术产业。要开发适合大众康养、休闲、体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推进文化制造业发展;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农耕文化体验等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培育乡村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把强化政府支持和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结合起来,汇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合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既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发挥宣传动员、组织协调、引导扶持作用,也需要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促进文化、资本、产业下乡,使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汇集。要在保护利用上下功夫。通盘考虑土地利用、历史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合理规划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空间,探索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机制。要在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加强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为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等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为企业投资乡村文化产业创造有利条件。要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加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既要防止一拥而上的盲目发展,又要防止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竞争,形成科学、规范、可持续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不同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大力支持本土骨干文化企业、乡村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等发展。要注重激发文化产业在脱贫致富中的作用。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支持村集体、农民个人参与乡村文化产业投资建设,鼓励农民自发成立文化产业合作社、产业联合体等生产经营主体,扩大宣传推介,不断增强乡村文化产业带动就业和消费的能力。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