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玥
今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意味着,从今年9月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进入课表,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的底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教育的价值曾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重智轻劳”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青少年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出现漠视劳动、疏远劳动、不会劳动的情况。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课回归”,无疑将成为完善教育体系的一场“及时雨”。
对于即将铺开的劳动教育,各界有共识,社会有期待。通过学生出力流汗、动手实践,磨炼其意志品质,培养其责任担当,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消费观和价值观,而非打卡式“走过场”、变相让家长“增负”,这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正确,才有行动的高度自觉。让劳动教育杜绝形式主义、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对劳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强烈的劳动观念,将来才会有所作为。劳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青少年只有参加劳动,走进生活,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学会自理自立,才能真正懂得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深刻内涵。当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并非要批量训练一批小厨师、小花匠、小维修工等,而是要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能辛勤劳动并以此为荣,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
让劳动教育杜绝形式主义、真正落到实处,应避免劳动教育标准的单一化,不沦为所谓“标准答案”下的应试应考。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劳动教育融于学校综合教学之中,不采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方式,而是让教师发挥自身智慧和自主权,在培养方式上突出实践性、趣味性,不搞“一刀切”;在考评标准上做到多维性、多元化,注重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参与性与获得感;在评价机制上做到科学化、系统化,通过评价促进反思,从而找寻出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
构建“三位一体”实施体系,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同心同向,这是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因地制宜,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发课程资源。家长要言传身教,做到既与孩子一同参与劳动,又不包办代替。社会要不断净化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时刻警惕拜金言论、消费至上等,推崇热爱劳动、奋斗精神,通过政府经费投入、引进企业力量、社会各界帮扶等方式,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内的多种劳动教育资源,让青少年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应该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完成,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更不能流于形式。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青少年劳动素养的提升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让青少年在劳动实践中成长为手里有活、眼中有光、灵魂有趣的新时代的优秀劳动者,是给青少年上好劳动教育这堂必修课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