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启祥
正在全国范围内雷霆展开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获得全社会广泛赞誉。斩断伸向老人养老钱的“黑手”,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专辟章节对“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进行部署,明确提出“提升老年人识骗防骗能力,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方针,关乎每个人每个家庭,是家事也是国事。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至今已有23年时间。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历史变化,实现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目标,从现实看,仍需来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
变革之一,树立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国情,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从国情视角看老龄化,一是我国已经跨过了年轻社会,步入了老龄社会。这是一个由于人口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社会变革,是我国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情形。二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快、不平衡、未富先老,需应对的挑战前所未有。“七普”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口为2.64亿人,大约每5人中有1个老人;预计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时为4.87亿人,每3人中就有1个老人。面对汹涌的银发浪潮,不可否认,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党政干部、组织机构,对我们身处老龄社会浑然不觉,对老龄社会已经真真切切来到看不清楚。这就好比大水已经没了膝盖,却仍然认为只是脚出了汗。
变革之二,树立适老社会的治理思维。要看到老龄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同样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问题。人口结构变化,必然影响劳动力和经济;老年人口增多,必然对社会服务产生新要求;便利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料,必然产生对科技进步的渴望;等等。对这样一个呈现新特点的社会进行有效治理,既不能沿用年轻社会时长期形成的思想、理念、方式;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手忙脚乱,甚至仓促应对。这几年,不时见诸媒体的抬着老人去办社保、老人无法扫码出行难、新建的楼盘不得不进行适老改造等新闻报道,就是例证。这次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由平安中国建设协调小组牵头,除政法部门外,网信、民政、自然资源、住建、文旅、卫健、市场监管、银保监等多部门都有明确的整治重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解决涉老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综合施策、统筹应对,应是常态。
变革之三,树立老人是社会财富观念。长命百岁、健康长寿,一代代人对此孜孜以求。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这一结果是人类付出了巨大努力后的收获,是走对了路而不是走错了道。走向老年,无人可免。不论是为家庭还是为社会,老年人都做出了贡献。广大老年群体中蕴含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富知识、经验和技能,是座富矿。努力营造孝亲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老有所养,活得有尊严、有体面,有切实的幸福感、安全感,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老年人辛苦一辈子到头来老无所依,甚至还活在“负担”“包袱”这样的负面评价和异样目光里,那么后来者也会失去信心,人类的前景也黯淡无光。
老龄社会就像一列快车,正滚滚前行、不可阻挡。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道阻且长,但行之将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向努力,是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片片砖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