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文涛
“以前种植食用菌都用木屑当栽培基料,现在改用秸秆了,光培育基料的费用,我一年就能节省10万多元。”收获季节,吉水县富祥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黄贱根向记者算了笔账。经过回收处理的秸秆大有用处,已经成为农户眼里的宝贝。
作为农业大县,吉水县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近190万亩,每年可收集的农作物秸秆总量有38万余吨。以往农户把秸秆烧成草木灰当肥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容易引发火灾。如今,大量的秸秆被回收利用,田野间也不再浓烟滚滚。2021年,吉水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08%。
观念之变 小秸秆成了抢手货
“原本一文不值的秸秆,现在派上了大用场。”近日,吉水县水南镇辉伟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仁伟驾驶着自动投料机,将饲料均匀地撒在牛棚的食槽里。他的合作社养了260多头牛,将秸秆作为牛饲料,每年可节省养殖成本30多万元。
2021年,吉水县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中投入中央补助资金432万元,帮助有处理能力的农民合作社建成秸秆收储中心26个。通过科学设置秸秆收储中心以及增加秸秆利用设施设备,不少农民成了“秸秆收储经纪人”,大大解决了秸秆收集人工成本高、利用率低的难题,秸秆成了“香饽饽”。
“去年我收了1000多吨秸秆,全部卖给了当地的合作社和企业。今年我修建了新的收储大棚,买了两台打捆机,打算扩大收集量。”吉水县文峰镇葛山村农发农场负责人陈忠英介绍,收集来的秸秆平均每吨能卖600元,驾驶打捆机每天薪酬大约300元,村民在家门口也有了不错的收入。
生态之变 蓝天下迎来丰收景
刘尚文是一名秸秆收储经纪人,也是吉水县白沙镇秸秆收储中心负责人。7月初,他带着技术人员,对秸秆打捆机进行检修、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做好收储晚稻秸秆的准备。
“以前村里烧秸秆,熏得人不敢出门,现在秸秆都被收走了,空气质量好了不少。”刘尚文说。
每到收获季节,秸秆收储经纪人便来到田间地头。他们一边组织人员收割、粉碎、打包秸秆,一边联系有需求的农业公司和种植养殖大户,畅通秸秆综合利用的收集、储备、运输等环节。
“秸秆还田是目前最经济环保的利用方式,现在的收割机自带秸秆切碎和抛撒功能,自动化水平很高。”吉水县农业农村局渔业与生态资源保护服务站副站长罗荣生介绍,近年来,吉水县加大购买农机补助力度,推广使用带秸秆切碎装置的收割机、翻耕机,使得八成秸秆直接返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保护了田野间的一片蓝天。
产业之变 新技术注入新活力
“农田‘吃不掉’全部的秸秆,剩下的会被打捆机收集后运走。”罗荣生说,不用担心,这些离田的秸秆也没有被浪费。
走进吉水县八都镇板鸭基地,养殖户熟练地在鸭棚内铺设秸秆与发酵菌混合的生物垫料,这种做法保障了鸭棚的卫生环境,使用后的垫料还可作为有机肥料使用,充分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据了解,该基地每年要利用秸秆1.5万吨以上。
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吉水县因地制宜形成了一批秸秆高效利用技术模式。比如,在金滩镇和黄桥镇,加工后的秸秆用来给蜜柚、蔬菜基地提供有机肥料;结合乌江镇和八都镇的草食畜牧产业,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双村镇和文峰镇的食用菌产业规模较大,秸秆成为食用菌的栽培基料。
同时,吉水县还出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进一步对部门职责、协作机制、工作程序等进行规范,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秸秆利用能力指数、秸秆产业化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产业格局,全域推进秸秆收、储、运循环利用模式。
如今的吉水县,以秸秆综合利用为引领的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悄然兴起,秸秆这个过去“被放错地方的资源”,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