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青春的赛道上绽放光芒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观后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剧照

  □ 谢雨欣

  “天上云朵在相聚,云朵酿成吉祥雨。雨落地上润万物,天上云朵在相聚。”

  近日,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热播,剧中所展现的“时代楷模”黄文秀的青春选择和感人事迹引发社会热议,激励着广大青年。

  在故事情节上,《大山的女儿》贴近时代,全方位展现青年选择逐梦之路后的坚定与执着,奋斗与担当。

  第一集,面对选择,黄文秀的独白发人深省——“很多人很奇怪,我为什么会从繁华的首都,到这个小乡村来扶贫。”的确,身披名校光环,手握名企的面试合格通知,黄文秀本可以远离家乡、远离贫穷,但当她看到广西选调生的宣讲通知,想起求学期间国家给予的帮助,她陷入了沉思。面对人生的分岔路口,男友劝她“现实一点”,父亲也担心她会后悔,而她给出的回答是:“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有人要回去的,我就是那个要回去的人。”于是,她决然返回家乡,选择将自己所学带到需要的地方。

  随着百坭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黄文秀开始面对一系列难题,如何选择方向,化解矛盾,克服困难,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内容。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黄文秀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选择了适合的产业。找专家、找贷款、修公路、做直播,这些脱贫方案背后的眼界也超越了重峦叠嶂。一年后,在大家的努力下,百坭村的88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剧末,暴雨倾盆,黄文秀离开了刚刚出院的父亲,从家中老房奔赴百坭村。那里,有她惦念的水渠拨款和公路改造,而她年轻的生命也因山洪,永远定格在大山之中。舍小家为大家,黄文秀将青春挥洒在扶贫道路上。她的人生选择,带给人们温暖和感动。

  在人物塑造上,《大山的女儿》主要展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典型形象,同时表现了一系列在时代大潮中成长、变化的人物群像。

  “30岁,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这是黄文秀身上最为人熟知的“标签”。她身上,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冲劲,明明是一个刚考完驾照、倒车都需要别人指导的新手,为了走访村民,开车跑遍了崎岖的山路。最珍贵的是,电视剧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呈现了主人公以心交心的真诚。黄文秀小时候,母亲为了给她攒学费卖掉了嫁妆镯子,工作之后,她打了只银手镯送给母亲,弥补了心中的遗憾。这个感恩与回馈的亲情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个年轻女孩的细腻和体贴。也正是“家事”与“真情”的合理铺垫,让黄文秀这个形象变得真实可感,鲜活立体。

  与《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一样,《大山的女儿》以展现人物群像见长。剧中的其他扶贫干部,并不是黄文秀成长过程中的点缀,他们皆有星月般的光芒。比如,村支书农战山转业后来到百坭村,之后一直坚守于此,银行经理钱正来评价他:“跟驴一样倔,不接受任何新鲜事物。”随着剧情发展,观众逐渐理解了农战山的固执——如果扶贫干部两年历练结束离开村庄,政策不能延续。作为驻村干部,他要一直对村民负责。与黄文秀接触后,农战山渐渐被她的热情感染,戴上了党徽,干起了实事,利用当地经验,积极支持黄文秀的工作。相较于黄文秀的敢闯敢干,农战山的选择是另一种担当。

  从创作本身来看,《大山的女儿》堪称一部影视化的青春叙事诗,在表现形式上为更多主旋律电视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0集的《大山的女儿》,在紧凑的篇幅中展现出故事情节、人物成长,着实不易。可贵的是,电视剧在细节中用心,还原了许多黄文秀当年的工作场景:素雅而不失妍丽的壮族服饰,感人而真诚的民族歌舞,漫山遍野的砂糖橘树和蜂箱……这些情景交融的视觉呈现蕴含着浓厚的诗意,使该剧在丰富的情节、立体的人物、有力的叙事之外增添了广阔多元的社会空间,兼具抒情特质,点染出层次鲜明的生活原色。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将时代的责任与坚守同青春的担当和奉献结合起来,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我们可以期待,将有更多的黄文秀们回到家乡、走进大山,在青春的赛道上绽放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浅谈戏曲电影融合和发展之道
~~~
~~~——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观后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抚州观察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三农
   第12版:资讯
从舞台到银幕
纸张右边的空白
在青春的赛道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