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林木花草、鸟兽鱼虫皆自得。近年来,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逐年向好,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数量逐渐增多;在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既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粗齿桫椤,又有白垩纪残遗植物南方红豆杉、竹柏。今年夏季,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家组到江西农业大学设在九连山、庐山的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开展现场评估工作,对两个生态站的建设及运行管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走进泰和县螺溪镇的狗丝茅岭,满眼都是高大挺拔的树木,郁郁苍苍,生机勃勃。这里曾经由于长期樵采、割茅和过牧,导致土壤沙化、石漠化。1989年,我省提出“消灭荒山,绿化江西”的目标,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刘苑秋启动植被恢复与重建试验研究,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终将荒山变绿洲。
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和专业,积极投身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建设,努力把江西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后发优势;加快科技创新,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促进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学校拥有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参与省内多个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多个保护区入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九连山和庐山还入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去年10月,江西农业大学在狗丝茅岭研究基础上组建的“江西退化红壤森林植被恢复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正式获国家林草局批准成立,成为我省获国家林草局批准设立的第3个国家林草长期科研基地,为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多年来,学校通过举办各类“三农”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林农2万余人,推广科技成果31项,涉及面积300余万亩,为竹、油茶、木本香料等产业作出积极贡献,输送近万名林业人才遍及全省所有县(市、区)。学校通过对良种选育、高效培育、高值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林业创新成果,构建以国家林业科技创新联盟、省级强县富民科技特派团、省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团、林业智库为核心的社会服务体系,开展多维度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建设一批直接面对基层林农的科技示范基地,绘制多处具有特色的秀美乡村画卷。
江西农业大学还积极参与江西省多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尤其是参与赣州、鹰潭及都昌等地“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有力促进我省空间资源利用和保护,提升各地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能力,累计完成40个县(市、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0个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共绘美丽江西新画卷献“技”献策。
结合学科专业、科研成果、人才资源等优势,紧紧围绕“三农”事业发展需求,学校成立“四师”助农团。土地规划师,深入赣鄱大地开展土地法规知识宣讲,为村庄农业生产提出发展建议;环境修护师,开展全省大气VOCS整治效果评估培训会,参与全国土壤普查;生态美化师,开展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培训、指导农村渠系改造建设,参与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耕地保护师,开展水稻生产基地指导施肥,为农户水稻减投增产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去年,学校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获省“十四五”一流学科立项,开启专业学科建设新篇章,江西农业大学将以更高的水平、更高的标准,全力答好“美丽江西”建设的精彩答卷。(高 芸 欧一智)
(图片由江西农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