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全媒体记者 齐美煜
看完《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也萌生了迈开腿奔跑的想法。不在乎胜负,只享受期间思绪放空的过程,穷尽体力,释放藏在身体里的情绪,触摸心性的纹理,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时间。
村上春树身上有两个醒目的“人设标签”:他是狂热的跑步爱好者,坚持跑步四十年;他是诺贝尔文学奖“陪跑者”,自从凭借《海边的卡夫卡》获得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后,多次入围诺奖,无缘奖项。
这本书主要谈什么,用村上春树的话说,诚实地书写跑步,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诚实地书写自己。文如其人,这本随笔集文字不疾不徐,但平缓中蕴有朴素的情感和拔节的力量。
持之以恒,保持节奏,长跑者村上春树是这样,长篇小说家村上春树也是这样。无论是创作还是跑步,村上春树起步都不算早,但随性的他没有打乱自己的节奏,而是循序渐进,积蓄膂力。“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在村上春树看来,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总会从中产生出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坚持跑步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书中这样记录道:“顺着查尔斯河河滨跑上一个小时,就仿佛用水桶泼过水,身上每样东西都被淋漓的汗水打得透湿。”于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项有益的体育锻炼,已成为磨炼心性和耐力的方式。他说,“才华之外,如果再列举小说家的重要资质,我将毫不犹豫地举出集中力来。这是将自己有限的才能汇集起来,倾注在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你会惊讶,作家创作要具备无情驱使肢体的能力。书中第四章记录了村上春树为了迎接纽约的比赛,积累练习量的诸多细节。从有意识地练习不同类型跑道,到如何从不同的侧面弥补才华上的不足,村上春树的方法很有个性。由跑步及创作,他将创作视为耗费巨大能量的工作,要动用全身进行思考,倘若没有足够的膂力,难以“苦撑”邂逅潜藏于自己内部的才华。不间断地跑步,能让他克服个人的局限性,让自己更为有效地燃烧。
经由谈跑步,村上春树直面内在自我,捕捉到了生活的质量,并在天地间找准了平衡内心的笃定的“舵”——做世间悠游的旁观者和万物平等的对话者。他与自己孤僻顽固的性格坦然和解。“我就是我,不是别人,这是我的一份重要的资产。”“人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珑,四方讨巧。”……这也是他为什么选择长跑。跑步可以独自进行,长跑又与自己的心态完全吻合。一定程度上,村上春树对人对事的淡然与倔强,也是通过坚持跑步得以延续。村上春树不好与人争输赢,十分珍视过程,专心致志、心存敬畏;不害怕失败,但不重复相同的失败,汲取教训,运用在下一次机会中。战胜自己,保持活力,村上春树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久的耐力。你会发现,集中精力的沉默也是一种宝贵的存在。在书中,村上春树坦言,自己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他将跑步时浮上脑际的思绪比作是游荡在天际的云朵,云朵匆匆如过客,天空若广漠容器般存在;他将沿途经过的河流视作时间的旁观者,其舒展着符合时令变化的姿容,不急不躁,无休无止,最终默默流向大海。奔跑的过程中,眺望周遭,凝视自己,坦然接受这世间的林林总总。
跑步的时刻,成了他生命中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我们如何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村上春树认为,不论到了多大年龄,只要人还活着,对自己就会有新的发现。毫无疑问,四十年如一日地奔跑和写作的村上春树收获了自己的幸运。很有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以和他一同享受这份过程。合上书的那一刻,我觉得村上春树奔跑的身影仿佛就与我擦肩而过,倾听彼此的呼吸,感受彼此铭刻时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