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煜
前不久,为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支撑作用,解决一批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江西结合省内实际,围绕优化基础研究布局、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制定了9条重点措施。这让我省广大科研人员备受鼓舞,有利于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这进一步凸显了基础研究在整个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创新活力持续释放。然而,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原创性、前瞻性科技创新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与基础研究薄弱有关系,其中,思想认识问题不容忽视。
现实中,有的人认为基础研究离实际应用较远,是“无用的科学”;有的人认为,基础研究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还不如做些“短平快”、容易出彩的研究;有的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过程中,未能辩证地看待“快”与“慢”,急于求成,把论文当作成果的“句号”;等等。上述看法和做法,显然有失偏颇,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大局。
区别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重在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虽然基础研究成果在短期内难以转化,但其作用和价值不容小觑。就像盖房子,地基如果不牢固,即使建得再高,也会摇摇欲坠。有科学家指出,科学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约有90%源于基础研究和其他原始性创新。基础研究看似“无用”,实则是科技事业的基石,有大用。
科技创新不妨多些“无用之用”,多些包容和鼓励。基础研究需要科研人员涵养“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应在政策和资金层面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比如,江西围绕重点产业需求,采取按方向选人、按人定项目模式,遴选若干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科学家实行5年左右的长周期项目,强化全过程跟踪评估,建立项目动态调整和择优滚动支持机制。类似暖心举措让科研人员更有底气、更有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在科学前沿领域深入探索。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子。加强基础研究,需要营造更加宽松的创新环境,培育更加肥沃的创新土壤,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天马行空”的姿态,跳出固有的条条框框,勇闯科研“无人区”。尤其要建立健全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相结合,使他们不必疲于跑项目、争经费,不必“追名誉”“争帽子”,心无旁骛搞研究,坚持把“冷板凳”坐热。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只有深刻认识到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才能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远规划。我们乐见,更多的“无用之用”在江西涌现,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激活发展“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