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昌市西湖区法院围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宗旨,不断探索未成年人保护的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去年,西湖区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集体”,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法院。
柔情司法暖心
家事案件调撤率超50%
“明明虽患有小儿唐氏综合征,但他是男孩,由我抚养更有利于成长。”近日,明明父亲为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向南昌市西湖区法院提出了这样的理由。而明明母亲则认为,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更充足,希望小孩由她抚养。
面对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意愿的明明,承办法官请来的心理咨询师经与明明及其父母沟通后,判断出明明更愿意和母亲生活,最终作出明明由母亲抚养的判决。判决作出后,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服判。
“在这起看似简单的案件中,我们充分运用了柔性化审理方式、冷静期调解、圆桌审判、家事调查和心理咨询师参与机制。”西湖区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汪波介绍,法院在处理婚姻家庭类纠纷时,主观情感认定往往是案件事实认定的关键。本案通过借助心理咨询师的支持,有助于家事法官准确适用法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近年来,西湖区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转变庭审观念,推出庭前观看微电影、心连心微调解、心理专家微辅导的“三微”特色举措。“2017年,西湖区法院成立江西省首个少年家事审判庭。2018年,我们法院与省心理援助与研究中心合作,邀请心理专家参与家事案件调处。”西湖区法院院长熊丽萍说,该院还率先在全市成立“社区家事调处工作站”,提高家事案件调解率。截至目前,妥善化解家事矛盾纠纷1617件,家事案件调撤率超50%。
帮教多维有效
打造“一案二定三帮教”特色机制
帮教是司法服务失足少年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每起涉未成年人案件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环。2020年8月,西湖区法院作为集中管辖法院,开始受理东湖、西湖、青山湖和红谷滩等四区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我们针对不同的犯罪动机的未成年罪犯,个性化定制帮教计划,摸索‘庭前三走访、庭中三查清、庭后三帮教’的‘三三三’少审帮教工作法。”汪波说。
被告人无名氏系聋哑人, 2019年8月,因盗窃罪被判处拘役六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案件审完了,但是摆在承办人面前的难题却没有完。被告人今后如何谋生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为承办法官需要解决的心头事。
借助翻译与无名氏充分沟通了解其近年来的主要生活状况后,承办法官确定了以解决家庭归宿和保障基本生活为重点的帮教计划。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无名氏最终成功落户,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此外,在西湖区法院的协调下,无名氏找到了工作,在一家超市务工。
这是西湖区法院成功探索出“一案二定三帮教”特色帮教机制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该院建档帮教的200余名失足青少年,均步入了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正轨。
帮教没有休止符,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尝试。2020年,西湖区法院联合相关单位挂牌成立西湖区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关爱保护中心,集庭前询问、心理帮扶、司法救助于一体,保障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与市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为家校矛盾纠纷解决提供助力,联合市、区教育系统开展多场“护苗行动”。
普法宣传多样
让法治种子根植内心
“为了孩子父母学校”是西湖区法院自1993年创办的普法栏目,通过邀请高校教师、心理咨询师、资深法官、资深行业代表讲课等方式,增强家长教育能力,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许多孩子及其父母已将学习成果转化到实际生活中,成为普法教育的二级传播者。
多年来,西湖区法院打造出“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西法伴你行”等一系列特色普法宣传品牌,通过“公开课+情景剧+模拟法庭+有奖问答”模式等,寓教于乐,多元化开展特色普法。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自编、自导、自演法治微电影《青春救赎》,获全国法院第五届十佳微电影提名奖;开辟“圆桌派”少年家事普法专栏4期,选取丰富经典案例,以案释法,答疑解惑。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案件审判质量,严格规范案件立案,及时调整审判职责范围,由单一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步扩展为涉及未成年被害人、未成年人维权的刑事、民事案件。”熊丽萍说,西湖区法院依法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将以更优质的审判服务、更温情的帮教工作,扎实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汪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