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开时节又逢君

——第九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

  年度作家:王晓莉

  做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好作家

  □ 王晓莉

  非常高兴在早春时节获得这个奖项。作为写作多年的人,我深感写作者既需要一路保持朴素、向上之心,同时来自外界的关注与评介也是莫大激励。江西山明水秀,人文历史悠远,对于我来说是座写作资源宝库。过去一年我写了多篇以“好山好水好江西”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很重要的几篇就发表在《井冈山》上。这可能并非仅仅是巧合。《井冈山》副刊这几年着力挖掘本土文化底蕴,打造出“寻赣记”等既具有大文化视野,同时又坚持文学的纯正品格与品味的系列作品。来自江西日报副刊编者们的这种思路与构思,以及在版面上持续的实现,使副刊这块园地显得欣欣向荣,又非常具有力量,一如窗外的春天。一个好作家,应该始终以文字勾连古今,传承文化中最优异的部分,并与时代,与脚下这片土地,与读者建立起有温度有情怀的联系。这样的写作理想,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深深感谢对我的信任与鼓励。深深祝愿《井冈山》副刊越办越好,一路向上,一路春意融融。

  ■《好戏的鄱阳》 

  颁奖词:通过细致走访和用心观察,探寻鄱阳“好戏”的缘由与动力,在平缓而从容的叙述中,尽显民间文化如静水流深、向前而行、生生不息的活力。

  出于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的动机,为了推介江西的民间文化资源,我开始写散文,许多稿子的投向理所当然地选择了江西日报的《井冈山》版。感谢《井冈山》20年来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这片园地,我不断收获了读者给予的感动和欣慰。比如,当年写《宁都的节日》,我有意在字里行间披露出元宵期间的采风路线图,果然被诸多摄影家看到了、记住了,节日宁都乡村的观光客逐年猛增,以至于有一年在石上村,竟见农民拾得鼓鼓囊囊一大包镜头盖和遮光罩,据此推断,蜂拥而至的摄影家当以千计。那篇文章也让生活在外地的宁都人于惊奇之余,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朋友们感谢那篇文章唤醒了乡愁,其实他们应该感谢的是《井冈山》。我曾说过,副刊是报纸最柔软的部分,此例说明,它也是最温情的部分,能抚慰乡情、直抵人心。

  如果说,我从前的散文写作重历史文化的话,那么,近年来则更为切近、关注当下生活。这一写作资源是现实生活赋予我的,每每深入现实、深入基层,总能在自以为熟知的土地上,发现令人惊奇的陌生和发人深省的事相。以《好戏的鄱阳》为例,其实,我关注鄱阳县民间的“戏台热”现象已经多年,并视之为“新戏俗”。我一直试图追问的是,村庄已经“空心”了,如此背景下,“戏台热”反映出怎样的乡村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想来,鄱阳的戏台既是期待着“水花子”不断出现,更是翘望着人气心气。

  一如历史文化的斑斓多彩,有着厚实文化底蕴的江西现实大地,同样也是异彩纷呈,魅力无穷。对于写作者,我们需要的是敏锐发现和深刻思考。

  ——刘 华

  ■《风卷红旗再出发》

  颁奖词:以饱满的激情,书写红色精神的铸就与传承,展现红土地历经的沧桑巨变,历史现场和现实时空相互贯通,梳理出时代之变蕴含的内在逻辑和价值逻辑。

  百岁老人段桂秀是一个有着战争创痛的老人。15岁,长征和革命带走了她的丈夫,给她留下了年迈的婆婆和丈夫未成年的弟弟。此去阴阳两隔,再无相见。旧社会里,一个瘦弱的女孩,每天挑着100斤重的煤炭,来回走20趟,以养家糊口。个中苦痛和艰辛可想而知。

  我们走近老人,对于过往的苦痛,老人却像是一个冷静的旁白者,用缓慢而平和的方言,带领我们去聆听她广阔生命中的细细碎碎。只是在谈到她的金长哥哥时,老人近乎失明的双眼里,仍旧溢出热烈和思念,浑浊的泪水中,是一个世纪老人朝圣般的虔诚、坚贞和信念。

  我们是带着宏大的视野和角度,去写一篇感天动地的文章,但坐在这样一位老人面前,我们不由自主地俯下身去,贴着地面,去感受老人质朴、丰盛、高贵的灵魂。

  文字的悲悯和动人之处就在于此。并不总是仰望星空的高洁,并不总是站上云端的伟岸,并不总是流传千古的英雄,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一位老人、一名青年、一位母亲、一名基层干部……这些有可能最没有故事的人的故事,充满着烟火和世俗的气息,但又无一不彰显着人性最深处的真善美。而真善美是永不凋落,也永不过时的。

  《风卷红旗再出发》再一次得到评委们的认可,许是印证了这一点。

  ——李 旭、龚莉芹、曹诚平、赵 影

  ■《“取火”之路》

  颁奖词:紧扣“火”这个意象,以精炼的笔墨、紧凑的结构,勾连起文明进程、历史脉络和现实逻辑,在大开大合中升华主题。

  我生于井冈山脚下。12岁时徒步登上井冈山,写下一篇《井冈路》的习作,学校广播站播发后引起反响,从而立下了做一位作家、为井冈山而歌、以生命守卫生命、以精神传承精神的志愿。是《井冈山》圆了我的梦。

  《井冈山》群峰独秀,其中有一种精神的支撑,这种精神的热度、硬度、高度,来源于井冈山的馈赠与滋养,形成了编辑们牢不可破的信条:视使命为生命的政治自觉;视敬业为天职的责任担当;视作者为亲人的高尚情怀;视质量为形象的品牌塑造。超前谋划选题,广泛联络作者,反复打磨稿件,精心设计版面,从字词搭配、标点符号、引文出处,“苛刻”到万无一失,令人敬佩不已。

  井冈山作为我情感的投射地、乡愁的寄放处,巨大的“文化场”像磁铁一样吸附着心灵。心灵是写作之根,岁月不居,根系可能枯萎,却不会变成另一种植物。如果说江西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露天博物馆,最精华的部分也许就是红色,我终生愿为红色文化代言。

  人老不改少年志,春光眷顾追梦人。礼敬文化,礼赞《井冈山》。 ——周敏生

  ■《一江名赣》

  颁奖词:以宏阔的视野、丰盈的情感和洗练的文笔,将一条江河在大地上的运行轨迹和文脉传承进行了细致描绘与精到阐发,读来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感。在作者笔下,赣江有了历史纵深,有了生命肌体,有了人文底色。

  江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一员,一直倍感荣耀与自豪。自然,江西成了我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赐予我用之不竭的写作灵感,我的笔尖触及赣鄱大地的东西南北中、自然与地理、历史与人文、城市与乡村。2012年《希望的田野》、2014年《洗麻袋的兄弟》、2015年《千年白鹿》……《井冈山》是当之无愧的首席见证者。

  前几年,我与生态事业结缘,一直想为江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生态底蕴鼓与呼。思来想去,我选择了赣江——这条哺育了万千赣鄱儿女的母亲河,作为最核心的书写对象,于是一气呵成《一江名赣》。它陪着气韵悠长的赣江,从我的家乡、一个籍籍无名的村庄,流到赣州城外、八境台下,流到文脉兴盛的宋城墙边,穿越庐陵大地,穿越袁州文明,穿越豫章故郡,穿越浩渺鄱湖,吸纳大小支流溪河,最终归入滚滚长江。当这《一江名赣》被《井冈山》不吝版面地刊发后,的确激起了阵阵涟漪。

  最后,再次感谢《江西日报》和《井冈山》副刊一路相伴。与君同行,与有荣焉! ——罗 铮

  ■《云上迁徙》

  颁奖词:以所见、所闻、所忆、所思,展现给读者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而隐含其间的生态环保、乡村发展等话题如云影飘动,自然地散落在叙述中,呈现出鲜明的主题意识。

  写作是与世界的对饮,与自己的博弈。这一次,我把自己置身于营盘圩的渺远坐标中,并停泊在《井冈山》这座我时常凝望的岛屿,完成了从读者到写作者的转身。

  营盘圩,遂川县域版图西南角的“云上古镇”,让我经受两小时的颠簸抵达却仍心怀期待的地方。

  许多年前,从山东迁徙而来的人们扎根在这片不毛之地,遵循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那些空中的生灵就成了聊以果腹的猎物。直到林业专家反复调研和论证发现,这里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千年鸟道”,每年秋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候鸟翩跹而过,当地建起了用于候鸟保护和研究的环志站,曾凭借捕鸟技能远近闻名的村民曾昭明、曾昭富,放下猎枪,加入了护鸟志愿者的队伍。鸟的迁徙、祖辈的迁徙、生活的变迁,贯穿了他们从年富力强到垂垂老矣的一生。

  夜凉如水,繁星如昼。环志工作者和曾氏兄弟带着我在山顶等待候鸟的时候,就像虔诚地等待神迹的降临。当清脆悦耳的鸟群啼鸣声在空中掠过,我拾到了一枚狭长的灰白色羽片,宛若古老的信笺。在上面,我看到了云上的迁徙,看到了广袤大山与它的子民的依存和生生不息。 ——李书哲

  ■《献给二十四节气的诗——冬》

  颁奖词:文辞俊朗,气韵饱满,胸怀放达。有冬的凛冽,有酒的浓郁,有山河岁月、生命哲思的浩荡与悠远。

  回望写诗的这些年,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诗歌选择了我,是它教会我如何生活,如何看见人世,如何将爱与慈悲以个人独特的语言书写并带着人性的光和电。我在诗歌中重塑自我,也在诗歌中塑造另一个有序的世界。近些年,对于诗歌写作的探索,我更多的是回到事物的本质。可以说,诗歌让我跨越精神的窄门,让我以更多的哲思去审视,与另一个“我”共同占有一个身躯,我们共用一条命,却常常是敌人。这便是写作带来的痛并快乐的独有体验。

  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以前我从不知道一个汉字与另一个汉字在一起,会是一个发电站;一行诗与另一行诗紧紧偎依,会是一场核爆发,它的威力冲破了种族、时间、距离、国度。所以我记下一行诗:世上有把一首诗移动一寸的愿望。它既是对一首好诗的肯定,更是我对自我设置难度写作的理解。我能让一首诗移动多少寸?这其中包括诗艺的精进,又是自我精神高度、向度的一次审视,在攀登诗歌高峰的路上,许多追问或者行为是荒谬的,但荒谬自有真理,令人乐此不疲。对于诗歌,我有无尽的语言,我是她的女儿;对于文学,我有无限的期待,我只是一个新手。 ——吴素贞

  ■《君子之守》 

  颁奖词:把儒家文化的传统以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从真实生活场景中走来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读、耐读,体现了真实的传承。

  去年4月,我和妹妹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老家,去看看建设中的甘汝来纪念馆。馆内简朴,但当孩子们得知他们的妈妈都是这位像孙悟空一样酷的古人的准世孙时,那里便成为一片无限广阔的天地。我们的家庭小课堂就在那座青砖灰瓦的老宅开启了,两个皮孩子,端端正正,手牵手听着,眼睛里闪着静谧的光。

  那一刻的幸福无法言喻。

  君子之守,子孙之昌。当走过了许多路,经历了许多世事之后回到故乡,我恍然意识到那种血脉里的传承。我开始理解作为一名“正部级干部”的先祖,得到三朝皇帝垂青,却为什么甘愿在寒素中离开。子曰,“求仁而得仁”。这是一名被称为“士”的读书人的终极理想,为做一个理想的“人”,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而慷慨开启自己的个人英雄之旅。

  看着静下来、将自己与这位三百多年前的古人连接起来的孩子们,我知道先祖曾经守护的光,此刻穿过岁月烟云,照在了他们的身上。

  感谢“井冈山文学奖”,为耐得住寂寞的人奖赏,鼓励我在历史的褶皱里掘金;感谢文学,没有它我不会像现在这样美好;感谢养育我的故乡,那片先祖生长过的沃土,时至今日依然牵动游子的心跳与眼眸。 ——甘雪芳

  ■《十个字,一条河》

  颁奖词:用心品鉴和把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陶诗,映照出的是生命体验与心灵世界,洞开一片诗意,文脉的传承如静水流淌,温婉而深邃。

  和我的每篇作品在完成之前都是折磨加纠结一样,《十个字,一条河》也是混沌很久,方才下笔。空间的河流总是串联起它所流经的不同地域,而时间的河流则夹带着语言、文化、习俗,从古来到今。古代先贤留下的那些诗词歌赋,经由少年的背诵、师长的吟哦、纸与笔的扩散,以及我们忧乐之时的常常想起,一代代传承至今。那一个个方块汉字细小而强大,中国人的心性、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灵魂的质地,在其中驻留、显影,生生不息。而陶渊明,是其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一位。他的文字,有如老玉,有如粗麻,泛着朴素而低调的光。青年时代我学习过背诵过陶渊明的诗句,但我那时可能只是囫囵吞枣,并未理解其中深意。近些年来,我发现自己屡屡被苏轼、陶渊明,被古诗词中的一两句、一两首所击中,在心中吟咏再三。古老的文化、恒久的诗意其实一直就这样活在我们的血液里,等待有一天被唤醒。当然,我也希望自己的文字有一天也能汇入时间长河、文化长河,也能在若干年后偶然被人忆起。 ——王晓莉

  ■《书院文化与精神面相》

  颁奖词:以书院切入,不张不肆,尽显江西丰厚文化底蕴。叙事精练流畅,文字疏朗蕴藉。

  有幸参与江西日报社副刊部发起策划的“寻赣记”系列之“课本里的江西”,让我走进课本,再次与辛弃疾的词作精神交汇,同时也探触到江西悠久深厚的“书院文化”——历史上书院7000座,江西就有1000座,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映现的是深植于赣鄱大地农耕社会的崇儒重教传统,之中积淀有中华文化与传统精髓。星散于赣鄱大地的千座书院,将节义、信诺、求真务实的理念植入一代代文人志士的精神骨骼中,让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家国情怀深厚,却又可以在遭遇挫折险境时,选择安适自处隐居山野,以修身正心为要,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面相。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载体,也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其独特的播撒文明种粒、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塑造人格力量的作用,感而慨之,我写成了《书院文化与精神面相》一文,有幸获奖。

  万物处在或显或隐的嬗变中,生命脆弱,文字纤细,但由生命创造、由笔画纤细的文字组合成的诗词文章,却可以跨越时间的长途、空间的隔绝,长久流传。当我们身处和古人已经迥异的生活环境、时代空间,捧读那些写于百年、千年前的诗文时,依然会为支撑着纤细文字的蓬勃的精神力量,而心潮涌动,感慨丛生…… ——王 芸

  ■《听,那一声声鸟儿的召唤》

  颁奖词:30年受聘从事鸟类调查,成为全国该领域公认的专家,一个农民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特殊贡献。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如此感人。

  花开时节又逢君。

  1999年5月26日,我因一首小诗与《井冈山》副刊结缘,24年过去了,那张报纸我还珍藏着。

  这些年来,我在《井冈山》副刊抒发了两种情感:一种是个人情感。在这里,我写过母亲的橙花满树,写过父母的菜园子,写过弟弟面对生活坚强不息,写过子弟兵高山之巅抗击冰灾。一种是时代情感。我用新闻职业的眼光,努力捕捉伟大时代进程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用报告文学的手法,讲述过育油茶苗的土博士,讲述过捐资助困的孤寡老人,讲述过心系群众的调解专家,讲述过城市湿地的美丽蝶变,还有这次农民鸟类调查专家的故事。

  有人说过:“身处伟大时代,作家艺术家既要像雄鹰,又要像大树。作为雄鹰,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从总体上把握时代与生活。作为大树,要扎根土地汲吸生活的养分,从人民生活一切鲜活和具体的方面,把握时代大势,体现时代精神。”我想,这些话同样适合新闻工作者。

  我愿做这样的鹰和树,珍藏好今天这份荣誉,继续用笔和镜头,记录生活、歌颂时代、服务人民。我想,美丽的《井冈山》也必将继续发挥她“精神高地”的引领作用,将这面鲜亮的党报副刊文学旗帜擎得更高! ——胡光华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九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资讯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花开时节又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