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鄢 玫
“舒奶奶,早上好!”“梅爷爷,今天感觉怎么样?”每天早上8时前,李冬平、张小萍夫妇会准时出现在普亲养老中心,满面春风地与老人们打招呼。这家位于南昌市西湖区朝农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在他们夫妻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全省民营养老机构的行业标杆,他们所在的公司起草制订了集中照护机构设置规范、养老机构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规范两个省级行业标准。
抉择:从制药业跨界到养老业
2017年以前,李冬平一直在药企工作,先后在济生制药厂和济民可信药业公司做过高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长沙出差,得知湖南普亲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想进军江西养老市场,他帮普亲在江西选址,不知不觉跨入养老行业。如今,普亲在江西抚州、宜春、南昌拥有10家养老机构。
2019年,因为西湖区朝农街道这家普亲养老中心负责人离职,情急之下,李冬平说服在南昌制药厂做采购的妻子张小萍接任院长之职。自认为是“赶鸭子上架”的张小萍说,从2019年1月上任至今,从开始闻到老人屎尿味吃不下饭,到现在可以坦然处理、微笑面对;从见到失智老人会畏畏缩缩,到主动上前关心问好……都说万事开头难,回想起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张小萍说,把养老中心的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亲人,心里这道坎就没了,一切心理障碍也随之烟消云散。
回顾这些年跨界的体会,李冬平说,陪伴家人时间少了,经济收入少了;工作时间多了,烦心事多了。李冬平夫妇每天7时就要出门,晚上处理完手头工作,多数时间要8时左右才能下班。遇到老人生病、去世等突发情况,半夜赶去养老中心更是家常便饭。张小萍说,自从当上这个院长,每年春节都是在这里过的,“因为老人在这,护理人员在这,我们不可能回家独享团圆”。
使命:从家庭责任到社会责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养老服务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于完全能自理的老人来说,居家养老是首选;但在日益庞大的高龄老人群体中,失能、失智老人占比不断攀升,这些老人的照护让家庭不堪重负。李冬平说,照护失能、失智老人是养老市场的刚需,为这些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也是像普亲这样的社会养老机构存在的意义。
谈及收入比原来低不少,为何还能坚守在养老行业?58岁的李冬平说,养老事业需要政府、社会与个人共同努力,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自己想出一份力;养老产业有较强的公益色彩,不能以赚钱为目的,企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只有充满爱心的企业和从业者才能在这个行业做得长久;作为一名老党员,做着替天下儿女尽孝、帮世上父母排难的工作,自己在这个行业找到了奉献的快乐。
对于张小萍来说,压力最大的是如何在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护理质量。为此,在平时工作中,张小萍对护理员挑刺多,上班时间她常在各房间流动督导检查服务标准是否到位;养老中心22个房间及公共区域安装了32个摄像头,下班回家后她会随时通过手机查看,并提醒值班护理员哪个房间的老人蹬掉了被子,要及时去盖好……张小萍说,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爱心、耐心、责任心缺一不可。夫妻俩坚信,养老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有政府扶持、社会资本加盟、人才进入,社会化养老会逐步成为主流,养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用专业化的服务助力失能老人整洁乐观,用耐心细致的照顾确保失智老人健康平安,对于李冬平、张小萍夫妇来说,陪着百姓有尊严地慢慢老去,是养老业的职业成就感所在,因而,对于刚进入养老中心的老人们,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我陪你慢慢老去”。
思考:从工作困惑到为行业把脉
4月以来,李冬平又忙着在西湖区凉伞树社区新开一家普亲嵌入式养老中心,将为周边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多种服务。
目前最令李冬平感到困惑的,是养老行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南昌市目前有超过12万名失能老人,养老护理员缺口2万余人,但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生不愿当护理员,许多专业人才实习期满就“飞”走了,要么奔着高收入去沿海发达地区,要么到高端养老机构,要么干脆转行。李冬平说,这些年招护理员难,要留住护理员更难;目前护理员队伍“三高三低”现象突出,即年龄偏高、流动性高、工作强度高,收入待遇低、社会地位低、技能水平低。
李冬平认为,人才是养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期盼政府加强政策扶持,能给社会地位,让年轻人觉得有奔头,比如连续在养老行业工作多少年以上的专业人才,可以解决事业编制;能给实惠,例如对照顾失能、失智老人及提供临终关怀的一线护理员,政府给予奖励或补贴;同时要健全服务规范,让百姓明明白白消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像李冬平、张小萍这样为养老事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开路先锋,政府、社会各界多方合力,共同应对“银发浪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