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凌 瀚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4月16日,九江市柴桑区岷山乡的赣北红色文化园内,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学们仔细聆听讲解员讲解杨超烈士的事迹,吟诵烈士的《就义诗》,他们深深被烈士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所打动。
这是一堂特别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让师生走出校园感受别样的授课方式。该校教师刘洋利感慨万分:“多年来,思政课都是在教室里传与授,今天走进这片红色热土,师生们认真聆听革命英烈的故事,感受革命先辈为了革命而无惧牺牲,内心充满了敬仰。”
这是一堂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思政课。不仅有老师系统的理论输出,还有学生提问题。“为什么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去实现共产主义?”刘洋利通过解答学生的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懂得了共产主义的深刻内涵,领悟到作为当代青年身上的责任与使命。
这是一堂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政课。在岷山烈士纪念塔前,全体人员肃穆而立,向为新中国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默哀致敬、敬献花篮,以表达深切怀念、寄托无限哀思。“崇尚英雄、争做先锋”不仅仅是教材上的文字,也是师生内心的信仰。
近年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他们不仅和兄弟院校进行跨校团队授课,而且在校内组织团队,开展专业和思政“双师同堂”的思政教育,还借助社会力量,推出“师生同台”等模式。这些创新举措,让该校的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