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刻理解和把握“大思政课”的丰富意蕴

  邹生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一字之别,体现了办好思政课的视野、目标、格局、阵地和作为等方面的不同。深刻理解“大思政课”丰富内涵,重点在于把握好“大”之意蕴,即要拓展大视野、锚定大目标、融入大格局、拓宽大阵地、凸显大作为。

  拓展大视野:把思政课办成学生成长的人生大课、各方协同的社会大课、常讲常新的时代大课。办好思政课,要求我们要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既要讲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不确定性,又要讲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落实“大思政课”理念,要旗帜鲜明地站稳立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课程定位要融入大局,教育思路与教学方法要紧跟大势,教学内容要集大成于一体,真正把思政课办成学生成长的人生大课、各方协同的社会大课、常讲常新的时代大课。

  锚定大目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要引领青年学生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善用“大思政课”,要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进来。要把思政课放在40多年改革开放史、70多年新中国史、180多年近现代史、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和5000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尤其是百年党史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和分析,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中研析机理、探究规律,在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中讲思政课、学思政课,使青年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

  融入大格局:促使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思政课工作格局再拓展。落实“大思政课”理念,要坚持系统观念,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道理学理哲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子系统有效衔接、协同发力。按照不同学段要求,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上好思政课,使青少年越上越爱上、越听越爱听、越听越受用。处理好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道理学理哲理体系的关系,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由教学体系向道理学理哲理体系的转化。处理好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思政课教育中的整体协同作用,发挥好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倡导正能量、弘扬正气的社会氛围。要通过组织优秀教师、道德模范、劳动模范、行业领袖、杰出校友等代表分享会,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引发“感同身受”与“身心认同”,启发学生树立造福人类的大爱与大德。

  拓宽大阵地:促进思政小课堂、实践二课堂,网络新课堂以及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突出“教学——课堂”。注重运用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手段,把远的拉近、虚的变实,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喜欢学。“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是上好“大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激活实践“第二课堂”。注重开展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参观教学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验证所学所感,让深奥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占领网络新课堂。注重用好学习强国APP、慕课、微课和云课程以及全媒体教学等形式,发挥网络课堂优势,打造“指尖上的理论阵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大思政课”的获得感。用活社会大课堂。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扎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课内教”向“课外延”,带领学生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凸显大作为: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能否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做好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创新课堂教学语言,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引导思政课教师自觉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练好基本功,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把思政课建成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育人重地和思想高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挖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选树先进教师典型,加强专题培训,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支撑、带动“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建设,形成课程、专业、学科协同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教育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财贸
教育数字化创新应用发展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以“养德修为”涵养教师高尚师德
举办2023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
图片新闻
大兴调查研究 弘扬光荣传统
深刻理解和把握“大思政课”的丰富意蕴
诵读诗词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提供家教服务 关爱留守儿童
四大看点解读中文传媒2022年年报
智慧教育落户南昌中小学校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