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秋兰 李 征 文/图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盛况仿佛还在昨日让人回味不已,转眼脸颊已吹上2023年初夏的风。5月15日晚,由陆川执导、张艺谋担任监制、张和平任总顾问及专家顾问团团长的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北京2022》,在英雄城举行了“全国首映礼·南昌”活动。
当晚,记者来到南昌万象城影院,距离首映还有半个多小时,候映厅内已聚集了众多前来观影的观众。影院门口摆放的《北京2022》巨幅海报受到影迷喜爱,不少人拿出手机与海报合影。
“疾”“勇”“融”,一个个用梦想书写的汉字,把影片分为三章,镜头缓缓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北京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副主任黄春、中国运动员武大靖和苏翊鸣、拍摄过多届冬奥会冰球比赛的老摄影师布鲁斯……观众在北京冬奥时空里,有笑声,有感动。“接地气,很感动,很有力量!”观众聂乔苏走出影院后动情地说,“奥运冠军表面上光鲜亮丽,但他们也是普通人,背后的付出是不被人知晓的。奥运精神令人备受鼓舞,给我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首映现场,导演陆川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分享了影片《北京2022》背后的故事。
陆川介绍,北京冬奥会既有运动员的精彩夺冠时刻,也有这场赛事背后众多工作人员的付出。电影《北京2022》用故事片结合纪录片的方式,以“北京——铸造赛场”和“运动员——回归赛场”为主线,交织出细腻而激昂的冬奥故事,重现北京滚烫的冬奥历程。影片将那些大众熟知的奥运风云人物、冬奥英雄还原为普通人,让观众亲切地感受到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温度和情绪。同时,电影也把镜头对准了众多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等角色。在某个时刻,他们其实也是英雄。是各行各业付出的巨大努力,才成就了一届完美的冬奥盛会。整部影片近乎纪录片式的讲述方式,不仅阐释了普通人的光芒,也是对他们的赞赏和尊重,让观众真切体会到北京冬奥会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美好。
为什么《北京2022》的首映式选择在南昌?陆川表示,最近他常来江西,往返于南昌、九江、赣州等地,江西这片热土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北京2022》自启动首映计划以来,得到包括江西文演集团等各界的大力支持。《北京2022》所希望传达的人文价值恰好与江西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有着许多相通之处,首映式选在英雄城南昌,是非常有意义的。
陆川同时透露,这次他在江西还开展了系列采风活动,为筹备舞台剧《天工开物》寻找素材。《天工开物》是江西文演集团“影响世界的江西”系列舞台剧的首剧,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宋应星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和团队将融合最新的理念、科技和艺术手法,全力把《天工开物》舞台剧打造成真正影响世界的作品。
电影《北京2022》也被称为北京冬奥会的“独家记忆”。它最想传达给观众和世界的是什么?陆川坦陈,告诉观众这是一部“独特”的电影是他最需要去做的。为此,电影团队踏足8个国家,有1000多个年轻电影人参与拍摄,整整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跟拍不同国家的运动员从参赛到完成比赛回到自己国家的征程。所以,这部电影真正是一部以北京冬奥会为纪录素材的故事片。这些影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珍贵,它展现了我们国家在疫情下的包容开放,它也是所有参与国文化、文明的一次集体绽放。电影《北京2022》,表达的正是“爱、尊重、融合”。
纪录电影并不是一个在当下市场商业反响特别好的电影类型,但无论是之前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还是这次的《北京2022》,陆川都一直坚持去做具有世界表达的纪录片,原因是什么?陆川表示,一直以来,他希望中国的纪录片是真正能走进影院的,能与观众一起分享。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团队很注意影像的质量及语言表达,画面也是电影级的。纪录片拍摄团队大、付出多,票房收入与付出不对等,坚持需要勇气。但是,纪录片的市场价值只是一方面,留下历史记忆才是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北京2022》记录了人类体育史的壮举。让世界认识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