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意境苍凉 哲思幽远

◀《向大地认领故乡》 余君才著 金城出版社

  □ 欧阳国胜

  第一次读余君才是在《散文选刊》上。那时我也正在创作一篇有关父爱的文章,可能都出生农村,都有相似的父亲和相同的经历与感受吧,他的《流泪的蓑衣》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语言精妙地捕捉到了那种对父亲与乡村极其细微的真实感受。

  他的散文集《向大地认领故乡》又给了我惊喜,流动着诗人在散文领域的文思与哲想。书香氤氲、诗意弥漫、意境苍凉,密密的亲情怀抱和惆怅的歌声萦绕让人顿感清爽。

  读作者的文章久了,你会爱上阅读,他的散文里有一份浓浓的书香氤氲。《乡村的夜》中说:“我喜欢在静夜里,读一本书,读托尔斯泰、读沈从文,我将那些细密而温暖的感受都付诸文字,将那些黑夜都写进了我生命的诗行。”

  作者擅长简笔勾勒苍凉意境。简洁的语言是思想,更是智慧。我尤爱一篇《火车穿行在川东土地上》,“炊烟升起在黄昏的村庄”“车窗外飘过的一个个草垛”“那些在水田里扑腾扑腾低飞的不知名的鸟”——是一幅幅醉人的幽幽自然风俗画。每一辑前均配有雅致的小诗,更添了几分诗意。

  书中哲思感悟如莽莽草原上散落的花,韵味无穷。例如,《父亲的手推车》这样写道:“夜里的风吹得更紧了,我脱下外套给父亲披上,在夜里寂静无人的城市的街道上,我更像是父亲,父亲更像是儿子。”这样的语句,读来有美感,美感外另有几分怅怅的怜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尼采语评李后主之词:“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在作者的所有散文作品中,我最喜欢他写父母亲情及思念故乡的文章。这是用血写就的,是书中的精华与神韵所在,尤其是他对父亲独到的体悟。原因很简单,源自真诚与真爱。因为真,所以切,这与季羡林“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的观点是一致的。《父亲的手推车》中那个挚爱穿草鞋却绝不让儿子穿草鞋、到了大城市还躲着去捡纸皮和塑料瓶卖、借散步悄悄去火车站帮人拉行李被警察误抓、被哥哥认为出丑像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父亲,就是中华民族的老父慈父形象。《流泪的蓑衣》《乡村的夜》等都是妙手偶得的作品!我常爱不释手,并多次用作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选文。

  读作者的文,常常让我想到沈从文与汪曾祺。虽然不像沈汪师徒文章那样平和冲淡,但一样摒弃了宏大的叙事方式,将作品的视角转移到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经过回忆与情感渲染的发酵,提升到诗情雅趣的审美层次,营造出了诗意化的审美境界。黄裳在《故人书简》中说,汪曾祺在文学上的贡献是“打通”, 着力于打通诗与小说、散文之间的界限,营造一种新境界。作者是诗人出身,其散文亦打通了诗与散文、歌词的界限,所以读来,你会发现,收获亦是多元的。

  “黄昏燃起的炊烟是联系我和家乡的脐带”“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等,智慧而充满想象的诗意化句子,像一粒粒珍珠,散见于书中,令读者赏心悦目。

  龚自珍说:“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元代赵孟頫却说:“闲居有真趣,曲肱寄余情。”在扰人的现世清晨或傍晚,曲肱捧读一本接地气的散文,诗文共赏,余情甚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读书
   第10版:品鉴
   第11版:艺术
   第12版:资讯
意境苍凉 哲思幽远
芳草青青《山海经》
我正是月亮等待的人
读书尚友古人贤
“进乎技矣”:陶渊明的诗歌技艺与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