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昌讯 (全媒体记者黄继妍)“我今年种了60亩,明年至少要种100亩。”5月26日,广昌县水南圩乡张杨村村民廖连辉一边忙着中稻播种,一边盘算着哪里还有土地可以承包。有些农民不愿种地,觉得不赚钱,可张杨村村民却抢着种——2022年,张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60万元,是2019年的14倍。
张杨村地处偏远,是典型的空心村。这个1488人的村子,常住人口仅197人,且大多是老人。以前,因为劳动力少,产业规模做不大,2231亩耕地抛荒近500亩,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
壮大村集体经济,把农田“用活”是根本。为了改变现状,张杨村妙招迭出——
向生态要效益。2019年,张杨村集体流转了30亩高山抛荒地,打算复耕后种生态水稻。刚开始,村民们都不看好、不愿种,村干部就自己下田带头种。不打药、不施肥、“喝”山泉水的生态水稻,第一年就为村集体创收4万余元。看到收益后,村民们纷纷复耕自家抛荒地。到2021年,全村生态水稻种植面积达120亩。2022年,张杨村生态水稻获得了权威机构颁发的有机转换认证证书,售价水涨船高。当年,有机水稻为村集体带来收入超过22万元。
向科技要效益。2022年,张杨村又瞄准了水稻制种产业。他们想办法从厂家拿到435亩水稻制种指标,试种3个新品种。可没想到,指标要来了,村民却不敢种。村委会下定决心,拿出20万元办公经费保底,确保村民制种收入每亩地不低于2000元。激活一子,盘活全局。2022年,仅水稻制种一项,张杨村集体就创收110万余元。“亩产500多斤,跟普通水稻比,每亩多赚3000多块。”70岁村民廖林祥介绍,“一些常年在外的后生,现在也赶着跟村委会联系,要求加入。”
通过产业振兴,张杨村打了翻身仗,而且后劲十足。省工商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张吉全介绍:“新建的茶树菇种植大棚、农产品加工车间、稻谷加工厂即将陆续投入使用,可以解决二三十人就近就业。村里水稻制种指标今年增加到700亩,估计村集体又能增收100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了,党员干部威信更高了,张杨村也大变样——进村的水泥路正在拓宽;村里的小祠堂变成乡风文明大讲堂,富起来的村民们很少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怄气,邻里关系和睦。后进村成了模范村,吸引了不少兄弟村前来“取经”。记者了解到,自生态水稻开种以来,张杨村党支部已连续四年被评为广昌县“五星级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