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张兴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我们建设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怎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让中华文明的熠熠光辉继续闪耀在世界东方。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都可以从中领略。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植根于中华文明发展五千多年的伟大实践。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观照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不仅要更好总结和阐释这些实践成果,而且要在推动中国发展中更好运用这些实践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追求真理性认识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和提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经验,进而将这些特殊经历、做法和方法等凝结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使其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现中国主体性的原创性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为中国的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理论范畴和话语形式,既能阐明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又能指导我们“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历史。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特性。这既是实现精神独立的文化根基,也是实现精神独立的重要条件。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秉持开放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本土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内在要求。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坚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文化,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返本开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当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坚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只有坚持洋为中用、融通中外,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好繁荣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外来文化本土化、中国化,通过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吸收、转化等过程,使外来文化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成为中华文化浑然天成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为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建设,不仅要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精髓和魂脉,而且要在文化创新实践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适应力、创造力。

  增强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发展。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既要守好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空间。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要实现中华文化赓续发展,就必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桥梁,将两者有机衔接,在坚守历史文脉的基础上,直面现代社会和时代需求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加强历史文脉的研究和传承,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处理好城乡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挖掘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作者系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中国式超越
年轻干部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