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光灯外的英雄

——环鄱赛幕后的倾情奉献
9月11日,环鄱赛志愿者联络医护人员为受伤的选手清理伤口。 本报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摄
扫码看相关视频

  本报全媒体记者 倪可心

  车轮滚滚,秋风过耳。自9月8日第十一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开赛以来,来自3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专业选手在我省展开了一场“破风大战”。

  赛场上,选手们无惧风雨、奋勇拼搏,演绎着精彩;赛场下,工作人员细心周到、倾情奉献,确保赛事安全有序进行,他们是聚光灯外的英雄。

  志愿者:书写好赛事青春答卷

  “车队签到已完成,请前往起点等待发令枪信号。”9月15日8时,赛事即将打响,身着志愿者蓝装、手持对讲机的童宁在赛场忙个不停。从2016年起与环鄱赛结缘的她,如今已是赛事服务的第5个年头。“最初是抱着锻炼口语的心态报名加入环鄱赛志愿者队伍的,但是随着这么多年的‘沉浸式体验’,竟然也渐渐对这项体育赛事爱得‘无法自拔’了。”童宁笑着说。

  “以童宁为代表的车队联络员是我们整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车队联络员负责两支车队,在赛事期间为车队提供转场、入住、分发赛事结果、组委会公告等整体服务,24小时持续作战可谓毫不夸张。”志愿者管理、车队联络垂直管理负责人张舒雅表示。

  接待组、综合办公组、车队联络组……本届环鄱赛志愿者团队共33人,均通过社会招聘以及校园招募组成。“通过赛前的多次培训和几站下来的赛时实际操作,所有志愿者已具备处理突发状况、从容化解难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赛事中,志愿者们也将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姿态,为环鄱赛服务保障交出圆满答卷。”张舒雅说。

  摩托团队:为赛事安全保驾护航

  高温之下,身穿厚实的骑行服骑行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30名来自中国秋然摩托团队的摩托骑手在“上烤下蒸”的马路上灵活穿梭,保障赛道安全畅通。

  “本届环鄱赛是今年全国范围内跨时最长的大环赛,赛道设计各有特色,竞技性与挑战性并存,对运动员而言极富魅力。为保证所有赛道在比赛时按照最完美的状态呈现,工作人员就要加倍付出。”摩托团队领队王欢介绍,自行车运动是一项高危运动,运动员在高速行驶中摔倒受伤时有发生,摩托车因其轻便的属性,比汽车更为机动,在赛事服务保障中更具优势。

  “在快速骑行中,运动员往往埋头发力,很难迅速对双向通行赛道进行判断,存在大规模摔车的风险。我们在龙虎山站骑行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危险点位。当时巡回摩托骑手及时上前鸣哨打旗指引,我和身边的运动员们受到提醒后得以提前思考选择赛道,最终安全通过。”波兰MSP车队选手诺伯特向记者表示。

  摩托裁判、首尾警戒、路线安保、线路引导、医疗保障、公共补给……摩托团队是赛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身兼使命、使命必达。中国秋然摩托团队作为国内第一批经过中国自行车协会培训且持证上岗服务赛事的摩托车赛事服务保障团队,服务过国内多个国际自行车赛事,‘安全第一、服务至上’是我们的坚守,我们将竭尽全力为环鄱赛保驾护航。”王欢说。

  场地组:全力搭建国际级赛场

  9月10日20时,器材正式运抵资溪面包广场,环鄱赛竞赛部场地组40人争分夺秒合力搭建。短短4小时内,起终点桁架、赛道两侧隔离带、发令台、颁奖台等已设置完成。“赛场建起来了,令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场国际赛事是真的到家门口了。”目睹资溪站现场搭建的居民张颜英难掩兴奋。

  搭建现场,场地组负责人邵举黄及组员淋漓的大汗见证着他们为环鄱赛的付出。“我们是最先到达赛事起终点的人,也是最晚离开赛场的人。”邵举黄介绍道,为确保赛事安全顺利进行,赛前,团队要在争分夺秒提前抵达次日赛场,披星戴月进行场地搭建;为尽快恢复承办地交通正常通行,赛后,团队要在烈日炎炎的午后对现场器材进行拆卸。“除了正常搭建、拆卸,赛事期间组员还要在分布的各个点位维护现场秩序、保障安全。工作不轻松,都是凭借对自行车赛事的一腔热爱坚持着。”邵举黄说。

  从2014年开始,邵举黄就参与环鄱赛的筹备。“记得最初,每次搭建要到凌晨三点,仅仅休息3小时就要起床投入赛事现场保障中。当时所有物料都是较为基础的版本,拆卸与搭建极其费时耗力,且不易收纳,广告板就是其中之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邵举黄按照国际通用造型,设计出了广告板新形态——支架创新可折叠式回收,并配有刀旗、里数盘等指示标志的管状固定插口,让回收更加迅速,物料成本更节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骑遍神州大地 江西风景独好
聚光灯外的英雄
泰山体育车队选手卫冕成功
铜鼓:“体育+”品牌 激发文体旅融合发展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