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盛文
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指出,“要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推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贯彻落实这一决策部署,江西应顺应新形势,引入优质创新资源,凝聚地方政府、市场和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合力,进一步强化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我省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打造原始创新体系、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创新政策体系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整合资源,打造原始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了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一系列重大创新平台在赣落地,推动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十年“九进位”。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面对这一发展态势,江西要牢牢把握关键技术创新这一重点,加强关键领域的统筹调度,集中投入、重点攻关,打造原始创新体系的“四梁八柱”。一是积极对接国家实验室体系。目前,我省尚无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也偏少。建议围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集中全省优质科研设施和优秀研究骨干,打造高水平、多学科合作的实验室,并以国家实验室申报建设和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争取获批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二是高效建设省实验室体系。当前,我省正在积极构建省实验室体系,但是存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与我省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匹配度不高、支撑度不强等问题。建议围绕我省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体系化布局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布局一批产业急需的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省重点实验室,合并一批领域相近的省重点实验室,撤销一批研究力量不足、创新成果缺失的省重点实验室,推动省实验室体系提质增效。三是着力强化基础研究体系。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要全面提升我省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推动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从“高处”想好问题,在“低处”找准问题,超前布局变革性的新技术,并持续稳定地提供支持,不断强化我省的创新能力。
多元激励,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企业距离需求更近,距离实用更近,距离产业更近,因此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励企业参与创新,围绕企业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一是引导资本赋能。从实验室的样品到工厂的产品再到超市的商品,每一步都需要不同类型和偏好的资本关注和介入。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风险资本发展创造条件,增加中小微科创企业在其生命周期各环节的融资机会,同时发挥国资创投在新兴技术投资领域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形成“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新模式,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二是推动平台赋能。大力推动第三方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成创业孵化、概念验证、技术中介、成果转化、评估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市场拓展、管理咨询、创新方法等专业化的功能性资源集聚,构建功能齐全、层次丰富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联通创新供需两端提供支撑。三是实现数据赋能。当前,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关键。要大力开展新基建建设,将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作为依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数据标准化采集和设计共享,整合面向政府部门公共数据以及公用事业、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准公共数据,打造“数字引擎”,扩大信息共享,助推数字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深化改革,优化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好比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我省必须紧跟国家改革步伐,持续提升科技政策供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创新体系效能提升。一是一体化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科技、教育、产业、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机制,打造全区域、全链条、全主体、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形成创新合力,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新动能。二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激励机制对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要创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环境,拓宽人才发现引进渠道,通过重大科技任务、重点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发现青年科技人才。通过加大激励力度、扩大管理权限等方式,从源头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三是健全科研保障机制。建立长期稳定支持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并调整对青年人才的定量考核指标,营造尊重人才个性的创新氛围,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更大发展空间。改革科技管理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科技管理体系,扩大科研选题自主权,形成更加适应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管理方式,构建更具开放性的科技管理机制。
(作者系江西省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