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全媒体记者 吴志刚
从1990年到2023年,亚运会三次来到中国。如果从历史的纵深角度来看,中国的变化也藏在这三次亚运会的变迁中。
1978年是马年,1990年也是马年,改革开放正好一轮生肖年的中国,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可喜的变化。犹记得1990那一年,历经一个月的火炬接力,亚运圣火穿越了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那时重庆市尚未成为直辖市),行程18万多公里,参加者达1.7亿余人——这个记录,在这个星球上难以达到。
其实当时我们的家底还不厚实,整个国家还在发展积累当中。那一年,中国的GDP只有1.89万亿元,人均排到全球131名。全国人民最后热心募捐了2.7亿元,成功地把北京亚运会办了下来。那届亚运会开幕式,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就是万人表演的团体操,开创了大型团体操表演的新时代。
2010年,广州市GDP超过1万亿元,仅仅一个城市就相当于1990年全国GDP的一半以上。中国也在当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年,我去采访广州亚运会时,留在记忆中的,除了竣工不久造型别致的广州塔“小蛮腰”,还有开幕式的“搞搞新意思”。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代表,乘坐一艘艘具有中国特色的花船次第登岛进场;另外就是流光溢彩的珠江两岸,那场绚烂至极的“红棉花开”焰火奇观。
如果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砥砺前行的助推者,广州亚运会则是中国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见证者,而以“心心相融,@未来”为口号的杭州亚运会则是科技亚运和绿色亚运的引领者。
从规模上看,杭州亚运会报名人数超过1.2万人,而明年巴黎奥运会的预估参赛人数为1.05万人,亚运会的规模甚至超过了奥运会。在物联网、5G、AI、智慧城市的加持下,以本人这两天来的体验来看,杭州亚运会运转有条不紊,特别顺畅,这就是硬实力!
杭州亚运会,中国不再需要证明什么,为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自信到开幕式的焰火表演都以AR技术来表达,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效果,一样是火树银花的绚丽。
“绿色、智能、节俭、文明”是杭州亚运会的办会理念。从“节约”到“节俭”,从取信到自信,中国举办亚运的意义不仅是呈现一场体育盛会,更见证了中国从贫困走向富强,以梦想照亮现实的全过程。
至发稿时,开赛第一天,中国队已摘下20枚金牌,景德镇游泳运动员程玉洁也为江西夺得本届亚运首金。亚运会现场,观众既为来之不易的金牌喝彩,也为每一位没能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鼓与呼,这是观众的素质,也是体育精神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