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珊珊
秋意渐浓,天气微凉。晚饭过后,41岁的吴菁菁骑上电动车,去接上培训班的儿子泉泉。准备回家时,她戴好头盔,顺手给儿子也递上一个:“泉泉,快戴上。”看到泉泉不情愿的样子,她严肃地说:“我们要遵守交通法规,你要是不戴,就走路回家。”
在泉泉眼里,妈妈是个较真的人,只要是她认为应该做的事,就会“死磕”到底。
“我这个人很较真。”身为赣州市章贡区人民法院第二党支部书记、立案庭庭长,吴菁菁经常这样吐槽自己。她那股较真的劲头,不仅跟性格有关,还源于职业习惯。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吴菁菁,2007年进入章贡区法院工作,一干就是16年,经办案件达5000起。
9年前的一起赡养纠纷案,让吴菁菁至今记忆犹新。86岁的涂大妈一纸诉状将3个女儿起诉到章贡区法院。涂大妈丈夫早年去世,她独自把3个女儿抚养成人,没想到耄耋之年生活不能自理时,3个女儿却不尽赡养义务。涂大妈无奈之下住进了养老院。
接到该案,吴菁菁决定去了解情况。她来到养老院,看到涂大妈瘫痪在床,看上去很虚弱。经过几小时的交谈,吴菁菁得知涂大妈平日对女儿疼爱有加,但嘴碎唠叨,经常得理不饶人,3个女儿都不愿意接纳老人。“家事纠纷矛盾往往涉及情感纠葛,没有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轻易下结论。”于是,吴菁菁找到了涂大妈的3个女儿。
原来,因为家庭琐事矛盾导致母女四人积怨很深,再加上涂大妈的性格问题,三姐妹在赡养问题上一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了解事情真相后,吴菁菁多次上门,和三姐妹进行思想沟通,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最终推动案件得以顺利办结。
“要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对得起群众的期待。”身为法院第二党支部书记,吴菁菁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每一个案子当成自家事来办,多看一点,多想一点,多做一点。”
16年来,吴菁菁对案件综合效果不懈追求,注重诉前调解工作。去年以来,她推动成立章贡区彰法人民调解委员会,吸纳高校教师、律师团队等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成立赣法驿站,把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开到村(社区),开到群众家门口。
25岁的黄桥英是吴菁菁团队的一名法官助理,她对这位严格的大姐姐敬畏有加。黄桥英每次草拟的判决书,任何一处事实不清或表述不准,都会被吴菁菁退回修改。“凡事要求严一点,多一点较真,既是对当事人负责,也是保护我们自己。”吴菁菁说。
读大学时,看到教授们为了一个法律问题争论不休,吴菁菁很不理解;做了法官,身穿法袍、手握法槌,吴菁菁方知肩上责任之大。“一定要对得起头顶的国徽和胸前的天平。”她时刻这样警醒自己。身为立案庭庭长的吴菁菁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她享受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身边的人遇到法律问题都会来咨询我。”吴菁菁说,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一直激励着自己坚守信念、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