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黄继妍 刘佳惠子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已成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江西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要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传统商路,积极开拓新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江西不靠海,不沿边,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内陆腹地重要支撑作用。
为抓住机遇,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优势,我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拓展人文交流领域,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年来,江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国际循环基础,不仅为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也为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外部活力。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江西迎来全新的开放机遇
茶叶、瓷器、夏布……江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输出地之一。如今,远洋巨轮劈波斩浪,“钢铁驼队”跨越大洲,续写着新时代的丝路故事。
交通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支撑、重要保障。十年来,我省努力形成全方位互联互通新局面,铁、公、空、水的立体开放大通道基本形成。
我省立足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积极搭建贸易促进平台,畅通贸易通道,“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持续深化,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目前,全省对外贸易通达228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254亿元,其中出口1998亿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206.6%、193.6%。
十年间,江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累计达118.8亿美元,2022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较2013年翻了三倍。江铜、晶科、赣锋锂业等一批江西优势企业全球布局,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马来西亚江西光伏产业园等境外经贸园区稳步建设,带动江西企业“抱团出海”。
江西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78.5亿美元,2022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营业额较2013年翻番,全省7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ENR)榜单,数量居全国第三位、中部地区第一位。
从大基建到“小而美”的民生工程,江西企业建设的一个个路、桥、港、园区、装备项目,带动技术、标准、设备走出去,也让共建伙伴获得实惠——江西累计在全球承建的公路里程数超过1万公里、桥梁152座、机场6个、电站62座、大坝66座、医院37所、学校82所、水井1.38万口,各类建筑面积累计超过1000万平方米。
“共建‘一带一路’,让江西这样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迎来了全新的开放机遇。”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积极深化对外交往
江西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陶瓷是中国最早的名片之一,通过古丝绸之路,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被运往世界各地。作为我国首个文化类试验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景德镇历经千年而不衰,始终灿烂辉煌。如今,景德镇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货源地,还是世界制瓷人的向往之地,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这里安营扎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截至目前,我省累计与五大洲的41个国家缔结友好城市关系108对,在10个共建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连续举办4届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南昌),中医药、陶瓷文化海外广泛传播,江西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江西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参与农业援外,2000年后积极参与“南南合作”三方项目,是国内最早的省份之一,参加的国别项目数量全国靠前。因成果突出,2018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南南合作特别贡献机构”。
江西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民生合作不断深化。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江西向众多“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抗疫援助,向多国派出医疗队,毫无保留地分享抗疫经验。援外医疗队被称为“穿着白大褂的外交官”“中非友谊使者”。
民心相通,文化相融。十年来,江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以深化对外交往为纽带,积极组织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中埃文化交流年、“江西风景独好”主题宣传推广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打出政府外交、友城交往、民间外交“互动牌”,与共建国家互动频繁、往来密切。
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江西,将以新姿态阔步新征程,以新作为奔向新十年!
我在智利建工厂——
我们“出海”的底气和信心更足了
本报全媒体记者 殷琪惠
“这里就是我们智利工厂的工地。”10月12日,记者见到了回国的刘志杰,他刚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他在智利工作时的照片。
“早在2018年,我们就在智利开展了业务,所以选择在智利投资建厂。”聊到智利工厂的建设,刘志杰打开了话匣子。身为东北人的他,在江西工作了10余年。去年8月,因为公司的“走出去”计划,他成为江西耐普矿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耐普矿机”)在智利项目的负责人。
照片里,刘志杰戴着头盔,精神抖擞地站在耐普矿机的工厂前。“我主要负责工厂建设和市场运营。在海外建厂,对企业而言可以扩大国际产能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对智利而言则增加了当地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刘志杰说着给记者比了个“V”的手势。“2026年年初,工厂就可以投入使用,届时可达到年产4000吨矿用耐磨备件。”
其实,刘志杰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前期出国办厂过程中,材料上报、手续报批等环节,都和国内不同,我在上面兜了不少圈子。”刘志杰说,省里相关部门知道情况后,主动跟进,促成问题解决。
底气和信心的增强,不光体现在口头上。“除了智利,公司还在蒙古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生产或营销服务中心。截至2022年年底,耐普矿机在海外投资规模达2亿元,产品销往40余个国家和地区,今年还打算把厂建到塞尔维亚。”刘志杰一边在手机上翻阅世界地图,一边对记者说道。
我在刚果(金)种水稻——
让非洲人民吃上更多“江西粮”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耀文
“可能再过一两个星期,我又要去非洲种水稻了。”10月13日,记者来到南昌市新建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胡铭正在整理要带往赤道几内亚的物品。
水稻种子17个品种共45公斤;蔬菜种子23公斤;育秧盘100片……胡铭不时低头思索,反复核对。“尽量把东西带齐全些,这样才能多做实验和测试,让非洲人民吃上更多‘江西粮’。”他查阅资料得知,赤道几内亚70%的劳动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却不能自给。“希望我们的到来,能为他们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赤道几内亚人民对水稻生产的渴望,把他的思绪拉回到几年前。
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胡铭曾在刚果(金)开展农业技术援助。他和全队其他人员一起,在该国的上加丹加省试种水稻成功。当地百姓看到金黄色稻穗时的笑脸,胡铭记忆犹新。
当时,为测试水稻在刚果(金)野外环境下的适应情况,胡铭还和队里两名水稻种植农技师一起,在长满杂草的沼泽地旁开辟了两亩水田。当地官员开玩笑说:“这种地方能种水稻,那简直是奇迹。”
“去开荒地,光坐车就要3个小时,下车后,还要蹚过一条齐腰深的河流,每次到那都已经是中午了。”胡铭告诉记者,野外工作时,一个鸡蛋、一根玉米,外加几个馒头,就是他的标配伙食。功夫不负有心人,野外测试的水稻亩产超过预期。
在江西,像胡铭这样的农业援外人员还有不少。十年来,我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在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机制平台建设、农业援外、南南合作、经贸科技往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南南合作特别贡献机构”。
我在沙特卖汽车——
街上跑的江铃汽车就是活广告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 晖
“2014年结束驻沙特的外派工作后,我每年还是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待在沙特,下周还约了不少当地客户见面。”10月12日,记者见到刚从沙特回国的江铃进出口公司中东非洲部大区经理李闯时,他正忙着和客户联系。
2007年年底,李闯开始着手开拓沙特市场,和当地经销商一起寻找江铃汽车出口的机会。李闯说,刚到沙特时,为了寻找机会,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每年4到10月是沙特的夏季,气温常常高达50℃,人就像在火炉里烤一样。”在沙特待了7年多,只要能叫得出名字的大公司,李闯都能马上说出其大概位置。
2017年6月,李闯得知沙特第二大企业接手了吉达市蚊虫防治工程,急需一批皮卡车。为了争取到这笔订单,他和团队多次上门,邀请对方试乘试驾,最终签下了这笔426台柴油皮卡车的批售订单。李闯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江铃是中国唯一一家卖给沙特地方政府汽车的企业。“这对江铃与当地企业建立良好关系,进一步开拓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经贸合作越来越密切。近年来,江铃在沙特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销售车型由最初的柴油皮卡和轻卡,到如今的中巴、轻客等。
“从最初对‘中国制造’的不了解,到如今沙特市场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是共建‘一带一路’给企业带来的机遇。”李闯对未来充满信心,“现在,街上跑的江铃汽车就是活广告。”
我在赞比亚点亮万家灯火——
让“江西建设”名片更加闪亮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郑荣林
10月15日,在赞比亚中央省卡布韦变电站项目现场,50余名工人正忙着防雷接地网施工。“变电设备已经进场,马上就可以开始安装,年底前应该可以顺利竣工。”眼看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赞比亚)有限公司经理裘有超松了一口气。
2016年,江西国际与10余家欧美跨国工程承包企业同台竞标,最终凭借扎根赞比亚40年积累的信誉和履约能力,成功中标赞比亚国家电力公司卡布韦至潘索罗330千伏输变电项目,线路全长约300公里,合同额为1.34亿美元,是迄今赣企在海外承建的最大输变电项目。
从首都卢萨卡到变电站项目工地,约160公里的路程,单程需要3个多小时。这条并不平坦的路,裘有超每隔几天就要跑一趟。“能不能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按期完工投产,事关企业的信誉和海外形象。”裘有超说,“我们要用一个个精品项目,让‘江西建设’名片更加闪亮。”
裘有超说,项目建成后,将构建起一条连接赞比亚与坦桑尼亚、肯尼亚的国际电网互联和电力交换的能源输送通道,可提高沿线5个省的农村地区电力普及率,点亮万家灯火。
2011年10月,刚出大学校门的裘有超,便被派往陌生而遥远的非洲大陆。12年来,他辗转加纳、赞比亚等非洲国家,从普通施工员、项目经理到公司负责人,实施了一大批水、路、桥等领域民生项目,“看着自己参建的项目为当地人民提供安全的饮水、畅通的道路、可靠的能源保障,心里就有满满的成就感。”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江西国际在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的50多个共建国家,承建了近300个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和中国政府对外援助项目。
我在景德镇学技艺——
用笔画出两国文化交流的故事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政昊
1000多年前,一件件做工精美的陶瓷通过古丝绸之路从景德镇传入中东。其中,在中国瓷器装饰图案中,以莲花、荷叶和池塘为主题的青花莲纹,在土耳其发展成为陶瓷装饰图案的重要元素之一。
“‘要画好这朵莲花,你还得去景德镇学习。’因为导师的这句话,我决定毕业后来景德镇求学。”两个月前,迪兰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留学,攻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
一开始,迪兰的创作就陷入了困境。尽管她在土耳其有着丰富的制陶经验,但景德镇陶瓷材料的特性让她感到陌生,她需要重新理解和适应这些材料。“景德镇的陶艺匠人为我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迪兰说,她经常请教工匠,在理解景德镇陶瓷材料独特之处的同时,也会漫步景德镇的街头巷尾,寻找创作灵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迪兰来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在一件元代莲纹瓷瓶前凝视许久。“我在这件瓷器的纹饰中找到了家乡的印记。”迪兰说,这件瓷器上有她心中的莲花。
迪兰已受邀参加一档中国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中,她将展示自己的原创陶瓷作品,向观众讲述中国元代青花莲纹和土耳其花卉纹的故事,展现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和艺术交融的美好成果。
“我要用笔画出两国文化交流的故事。”听说在景德镇有5000多名和自己一样的“洋景漂”,迪兰表示,她想通过自己的陶瓷作品展现不一样的景德镇,为中国和土耳其之间的陶瓷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我在赣州国际港站当货运员——
很荣幸成为中欧班列开行参与者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章保
检查出车质量情况、核对车号、检查装车数据……10月15日,赣州国际港站货运员温天游像往常一样,在赣州国际陆港内开展班列交接检查工作。这是温天游到这里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他所在的班组主要负责赣州国际港站中欧班列的开行检查工作,以确保运输通畅。
赣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自2017年开行以来,发送的货物越来越丰富,出口货物逐步从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灯具、家具、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10余种商品品类,拓展到蔬菜、冷链生鲜、新能源汽车等数千种商品品类。
“现在检车作业量明显增加,最开始每周有1到2列,如今每天最多的时候有4到5列进出。”随着赣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不断增开班次、拓展线路,温天游也越来越忙。
“钢铁驼队”飞驰“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朋友圈”持续扩大。截至目前,赣州国际陆港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1440趟,发送货物110余万吨。温天游和同事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钢铁驼队”保驾护航。“一列中欧班列查下来,我们要走将近2公里的路程,平均一天下来要走上七八公里的路程,我们走得多,是为了班列在路上能够开得更稳。”温天游说。
中欧班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慢到快,谈起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的变化,温天游说:“很荣幸成为中欧班列开行参与者,见证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我的工作虽然平凡,但能为中欧班列平稳驶出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切努力都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