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勇飞 吴文兵 吴福清 摄影报道
敲开窑砖,进入龙窑,10月17日,丰城市铁路镇洪州窑碗泥岭青瓷传承基地,洪州窑青瓷烧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甘泰之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打开匣钵,认真查看青瓷的品相。“不管烧了多少窑,每次开窑都像是开盲盒,期待那一份惊喜。”甘泰之说。
洪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窑场主要分布在丰城曲江、石滩、梅林等6个乡镇,此地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1996年,洪州窑窑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洪州窑熊熊窑火,上下延烧800余年,到晚唐五代时,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91年出生的甘泰之是土生土长的丰城人,和他父亲一样,对洪州窑青瓷制作有着特殊的情感。2016年,甘泰之辞去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接手了父亲的碗泥岭窑口,打算重燃窑火,复烧洪州窑青瓷。
为此,甘泰之查阅大量资料,了解洪州窑的文化历史及陶瓷特色,到景德镇拜师学艺,攻克陶瓷的技术问题。闲暇之余,他还相继探访了汝窑、哥窑、钧窑等古窑口,思索洪州窑的复烧思路和做法。由于大学学习的是化学,甘泰之潜心探索陶瓷原料的奥秘,经过反复试验和摸索,他终于用本土泥料、釉料复烧出造型别致、釉色清润的洪州窑青瓷产品。
在甘泰之的努力下,洪州窑碗泥岭青瓷传承基地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乡村旅游3A景点及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每年有约5万名游客来此研学、游玩。为推动洪州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丰城市正规划建设洪州窑博物馆新馆,申报建设洪州窑遗址公园,通过一系列举措振兴洪州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