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珊珊

  一个月前,在南昌经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经开法院”),原告周某和被告张某双方达成协议后签下了民事调解书,一起涉企纠纷得到化解。拿起调解书,调解员李林豹长舒了一口气:“这下,心里悬着的石头可算是落地了!”

  今年7月底,南昌经开区某建材商周某一纸诉状把当地一开发商张某告到了法院,称张某公司拖欠了其公司建材款共计1000余万元,导致公司员工工资发不出,濒临破产。

  考虑到通过诉讼程序,不仅耗时耗力,增加诉讼成本,还会影响企业声誉,收到起诉状后,经开法院引导双方当事人通过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

  李林豹拥有企业管理经验,又做过律师,在涉企纠纷调解方面有一套。这个案子很快被转到了他所在的经开法院“法院+工商联”调解工作室。

  正当李林豹准备全力调解时,遇到了尴尬情况:当事人双方都不愿意接受调解!

  他通过沟通和观察,很快看出了双方的心思——原告周某希望尽快打官司,一次性拿到货款,让企业渡过难关;被告张某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打官司没几个月判不下来,公司资金周转困难,能拖一天是一天。

  李林豹没有放弃,再次拨通原被告双方的电话。“要是真打官司判决了,欠款就得在规定期限一次性支付,对你公司的声誉也不好啊。”他耐心劝说张某。“打官司至少要好几个月,依公司的现状恐怕等不了吧,不如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协商,早调解早了结。”面对周某,李林豹也是苦口婆心。几次劝说之后,双方最终同意接受调解。就在这时,问题又来了。

  “当时,周某拿来了20多本厚厚的出货单作为证据,足足有一大袋。”李林豹回忆,“没有证人证言,物证也是杂乱无章,万一碰上虚假诉讼怎么办?”这个问题在李林豹的脑海中盘旋。考虑到这起民事纠纷诉讼标的金额比较大,证据又不充分,他一边指导原告周某按照要求梳理证据,找到证人证言,一边组织核查双方企业的股权结构,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逐一审查。

  补充了证据,排除了虚假诉讼的可能性,李林豹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他与双方释法说理讲情,帮彼此分析利害关系,终于做通了双方的思想工作。最终,这起涉企纠纷得以化解。

  从事涉企矛盾纠纷调处4年来,李林豹对此颇有感触。企业之间合同、经济纠纷比较多,诉讼标的金额小到几万元、大到上千万元,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双方对证据也会有异议,如果没有过硬的法律专业知识,在案件把握、证据审查等方面就做不到心中有数,也很难让当事人信服。

  “要有犀利的眼神,既能一眼发现矛盾的焦点,又能察言观色,从对方的表情和言谈中洞察各自的心理。”李林豹认为,在民间借贷纠纷调处中,这一点特别重要。他见过不少矛盾双方对簿公堂、拍案而起的场景,一起矛盾纠纷几个月调解不下来也是常有的事。“做调解工作要有耐心,更要有公心,如果不能‘一碗水端平’,那是调解不成的。”他说道。

  在经开法院“法院+工商联”调解工作室,调处矛盾纠纷时,团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做法,那就是把矛盾双方分开调处。“多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让当事人感觉到你是来帮助他的。”

  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开区企业多、涉企案件多。近3年来,经开法院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1万余件,其中涉企案件占了八成以上。自2019年5月成立以来,经开法院“法院+工商联”调解工作室平均每年调解涉企纠纷200多起。今年以来,已调解涉企纠纷211起。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2023两岸媒体江西庐陵文化行活动见闻
构建“三环四维五段”全生态融通式人才培养体系~~~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三农
   第08版:宜春新闻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教育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财贸
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飞越滕王阁
“江西和台湾的距离更近了”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致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