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西新作为

本报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 摄

  罗 天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先后察看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并作出重要指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这三个地方都具有显著的文化标识。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赣鄱文化繁荣发展,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西新作为。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推动赣鄱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结合”,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才能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文明发扬光大,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两个结合”的提出,尤其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江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江右文脉流淌千年,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理崇德、家国天下的浔阳文化,重教育人、创新进取的临川文化,追求卓越、坚守气节的庐陵文化,勇于开拓、敦亲敬祖的客家文化,以及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书院文化、戏曲文化、陶瓷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赣鄱大地的生动体现,赋予了江西独特的文化气质,也是我们推动文化繁荣、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信心和底气。新征程上,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将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民族精神进一步融入马克思主义,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守正创新的姿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注重挖掘和阐发赣鄱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现代价值相契合的有益资源,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实现江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江西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江西文化建设和发展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始终怀有高远的文明理想,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历史主动,自觉担当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和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政策主张等决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党的领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中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坚定守正创新是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并强调“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的现实问题,守正创新恰是其核心命题之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因为守正创新,中华文明才能在人类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成为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而绵延五千多年不中断的世界文明。10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市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在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非遗传承人交流时,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千余年来,景德镇制瓷业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汇各地技艺之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手工制瓷工艺生产体系,开创中国陶瓷史的辉煌篇章。在文化领域,大批江西学者开宗立派,引领潮流,陶渊明、黄庭坚、晏殊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可以说,江西的传统文化资源,既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形成的丰厚滋养,也是“五个突出特性”的缩影之一。

  坚定文化自信是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筑牢了推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的文化足迹,彰显了江西水脉连接文脉的人文气象、技艺承载文明的文化底蕴、乡愁汇聚风土的文明土壤,展现了江西文化资源大省的深厚禀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

  传承好交流交融、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西担当

  文明的丰富性,决定了交流互鉴的必然性。历史和现实深刻表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江西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地理优越性可见一斑,造就了人文迁徙的汇聚之地、文化交流之所。江西四通八达,河流众多,是古代中国内河运输网中最重要的省份之一。早在先秦时代,江西文化与全国先进地区的交流与传播已经展开。宋元明时期,江西是全国茶叶、瓷业、印刷、造纸、造船、采矿、冶炼中心,经济的繁荣形成了江西多元昌盛、开放包容的文化局面。不仅如此,江西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形成及发展都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羽南下传道江西。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净土宗与禅宗两大宗派的成长及发展在江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道教更是留下了“天下道统尽出江西”的佳话。

  江西自古就不乏胸怀天下、兼容并蓄的世界情怀。以“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闻名遐迩的景德镇陶瓷,很早就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和文化符号。元代江西南昌籍航海家汪大渊远航非洲,足迹广及西南太平洋,止于大西洋,为当时时代所仅有。明代江西吉水籍外交家陈诚曾五次出使西域,在众多中亚古城留下了来自“东方的足迹”,为促进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维护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不同文明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传承好交流交融、文明互鉴这一历史经验,江西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西担当、赣鄱风采。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三农
   第08版:宜春新闻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教育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财贸
以新型工业化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西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