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工作代表了中国形象,是我国的一张外交名片。十年来,南昌市选派了一批批优秀的援外医疗人员,以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战无不胜的信心迎难而上,以“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在异国他乡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非洲大地谱写了大爱无疆的华丽篇章,用真情和技术浇灌出中非友谊之花,为我国总体外交战略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作出了积极贡献。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多措并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十年来,南昌市卫健委高度重视援外医疗工作,医疗援外的脚步未曾停歇。该委始终坚持把援外医疗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责任由“一把手”承担,重要工作由“一把手”把关,棘手问题由“一把手”协调;坚持将援外医疗工作与本系统和委属单位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采取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精心选派力量,做好援外医疗队推荐派遣工作,并着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确保队员安心积极投身援外医疗服务。
——落实工作生活待遇。在援外队员参与国内培训和国外工作期间,落实援外医疗人员工作生活待遇的相关规定,并积极争取财政、人社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不断改善援外医疗队队员在外工作、生活条件。
——解决后顾之忧。及时了解援外医疗队员及家属工作和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建立包括医疗队员及亲属在内的援外健康保障机制,指定专人点对点联系,通过上门指导、“一对一”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等方式解决医疗队员亲属生病就医问题。
——落实援外医疗队员职称晋升的相关政策。按照人社部门规定,对于完成援外任务,且符合晋升职称条件的医疗队员,积极推荐上报享受职称晋升优待政策,进一步激发全系统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投身援外医疗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南昌市卫健委严格选拔忠于祖国、政治立场坚定、热爱援外事业、遵纪守法、顾全大局、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医疗工作者充实到援外医疗队伍中。援外期间,他们除了为当地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之外,还承担推进医院建设、帮助当地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等任务。如同援外医疗队队员常说的那样:援外医疗,就是要救死扶伤,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给受援国并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展示中国医生的良好形象。南昌市援外医疗队员的无私奉献,为展现国家形象、江西形象、南昌形象作出了突出贡献。
勇往直前的“最美逆行”
初心未改谱写大爱篇章
援外工作是一件辛苦的事,可总有坚守初心使命的“逆行者”,南昌市第一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罗小平便是其中一位,他分别加入第22批和第25批援突尼斯医疗队,从亚洲东部到非洲北部,远隔重洋,相距万里。两度援非的难忘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
2016年3月,罗小平主动请缨加入中国(江西)第22批援突尼斯医疗队,开启为期两年的艰苦援外生活。刚到突尼斯时,罗小平就发现当地技术员水平与国内相比有很大差距。当地医疗技术员对很多部位的扫描没有整体意识,对各种设备的操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工作中更是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他积极主动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医生展开沟通合作,以临床需求为工作重心,根据需要开展新项目,找出检查申请与诊断报告整个环节中的繁琐点,简化流程,提高诊断报告时效;同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每幅图像都仔细审阅,作出正确判断,并在技术层面与当地同事不断沟通交流,给予指导性意见。在两年的工作中,他为1.5万名患者完成了影像诊断报告,特别是360余天的值班,那份辛劳和疲惫至今令他难以忘却。
2020年,全球先后出现新冠疫情,罗小平时刻关心着远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友人,关注突尼斯疫情……在回国的第二年,罗小平又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江西)第25批援突尼斯医疗队,逆行出征。罗小平所在的突尼斯西迪·布济德省大区医院影像科由X光、CT、超声三部分组成,两名中国医生承担全部影像诊断工作,每天24小时轮换值班,长时间穿防护服,这无疑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
一滴水只有放流入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事业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两度援非,罗小平发挥自身优势,在影像诊断技能的“传帮带”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回国后,他继续奋战在工作岗位,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只为更好地服务患者。
救死扶伤彰显医者仁心
克服困难奏响生命之歌
受援国医院条件大多简陋,因生活物资缺乏,医疗队员便自己种菜养鸡,以备不时之需……即使时隔多年,与非洲的联系越来越少,但那段时光早已被记录在中国(江西)第18批援乍得医疗队队员、南昌市人民医院CT室副主任医师李登华的日记本里,也镌刻在他的心头。谈及在非洲的那一年,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生活艰苦,而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而感到遗憾。
李登华说,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是内心的梦想使然,也是最朴实的医者仁心。
李登华前往的是恩贾梅纳中乍友谊医院放射科,整个科室只有一个返聘医师,在这段时间内,他要一个人扛起一个诊室,也要扛起全院的影像工作。俗话说:影像医生其实是临床医学的“眼睛”,每一个精确诊断的背后,都有影像医生在“闯关”。除了文化差异的碰撞之外,李登华所遇到的更多是一个又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为了明确诊断,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增强CT检查,即在患者静脉内注射一定剂量的碘对比剂后进行检查。“在国内做一个增强CT检查,需要护士、技师、医生三个工种相互配合,协同工作,但在中乍友谊医院,护士、技师不清楚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方法,也不清楚患者造影剂注射护理及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处理。”李登华说。为了能顺利完成增强CT检查,李登华一方面与国内同事视频连线、现场沟通,另一方面查阅资料文献,顺利完成多例患者的增强CT检查。
除了完成院内的日常工作外,李登华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定期免费义诊。当地居民听说中国医疗队会来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便早早地登记好信息,在诊室门口排好队。李登华回忆道,前来就诊的村民不少都患有疟疾、伤寒、眼病、皮肤病等疾病。“他们渴望被救治的期盼眼神,更加坚定了我为当地百姓解除病痛的决心。”李登华说。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
传授经验给当地医生
2022年12月,南昌市中心医院(青山湖院区)麻醉科主治医师曾细林被选派参加中国(江西)第18批援乍得医疗队,执行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来到非洲,他有一个纯粹的愿望:做好麻醉手术,讲好麻醉故事。因工作表现突出,曾细林获“中国(江西)第18批援乍得医疗队第一季度援外之星”称号。
恩贾梅纳中乍友谊医院麻醉科手术室条件简陋,找不到一台可用的输液泵,血管活性药也只有少量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在缺医少药的非洲,曾细林每天十分忙碌。他需要在术前做大量的工作,依据手术方式、患者基本身体素质、手术时间长短等多种因素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需注意力高度集中,依据实时情况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无论在中乍友谊医院哪个角落,只要急救电话一响起,他就会拎起插管箱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我们在这儿没有一刻停歇,任何人叫我,我都很快前往。”曾细林说。
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乍籍外科医生阿里不止一次对曾细林抱怨,麻醉水平的局限阻碍了外科工作的开展。曾细林下定决心,要把自己多年从事麻醉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当地同事,让他们快速成长,少走弯路。当地同事纷纷表示想要学习这些技能。曾细林欣然应允:“这正是中国医生在乍得开展医疗工作的目的——‘带出一支不会离开的医疗队’。”
曾细林悉心传授诊疗知识和经验给当地医生,受援医院成了当地医生增长本领的“学校”。他说:“医疗队的医生援外时间都很有限,我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当地麻醉理论及实践水平,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技术留下来,这才能救治更多的患者,真正造福非洲百姓。”
中医瑰宝大放光芒
用中医在非洲“圈粉”
自江西派遣援突尼斯医疗队以来,在受援医院中,针灸科始终是最忙碌的科室之一。“听前辈讲述的援外故事,虽然艰苦,但这种奉献很有价值。让中医瑰宝在非洲大放光芒是我的愿望。”中国(江西)第25批援突尼斯医疗队队员、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针灸科主治中医师万基伟表示。
一次特殊的诊治经历让万基伟记忆犹新。有一天刚上班,一名当地麻醉师跑来询问中国的针灸医生在不在。经过了解得知,她因工作长期伏案低头患上了颈椎病,听闻中国的针灸非常神奇,便主动要求治疗。在详细检查身体后,万基伟给她制订了治疗方案。第一次针刺、拔罐治疗后,她当即感觉轻松很多,由衷赞叹中医针灸的神奇疗效。
麻醉师走后,万基伟了解到突尼斯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加上许多建筑缺少御寒和取暖设备,年老体弱者和家庭主妇易患风湿病和腰腿疼病。而中医针刺、艾灸、火罐等疗法可以大大缓解这种因寒冷潮湿造成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慢慢地,针灸科门口排起了等待的队伍。把脉、问诊、针灸、推拿、拔罐……万基伟忙个不停,还不时向来中医诊室参观学习的当地医生萨拉讲解治疗的技术要点。经过学习,萨拉和其他一些本地医生已基本掌握了中医推拿、针灸等手法,能够为患者提供一些简单的中医治疗。
“中国医生无私地为当地百姓治病,多年来我们都非常信赖中国医生,一遇到颈椎腰腿疼等病症,马上就会想到他们。”当地一名高中教师,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和膝关节炎。“第一次见她时,50岁的她看起来像个老太太。”万基伟说,针灸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慢慢精神了,活动也轻松自如。
一天,万基伟收到这名高中教师的感谢信,4张信纸,分别以中、英、法、阿4种文字倾诉着她对中国医生的深深感激。还有一幅她的亲笔画,几笔勾勒似云锦,代表着希望。
“我感动于他们对中医针灸的信任和认可,也对中医针灸能够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病痛感到欣慰和自豪。”万基伟表示,将博大精深的中医带到非洲,让中医、中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突尼斯人民,使中国医学在非洲大地开花结果,这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十年来,南昌市选派了一批批素质高、技术好的援外医疗成员,他们胸怀祖国、克服困难、甘于奉献,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展示了南昌形象,增进了中非友谊,赢得了受援国的高度肯定。
高 晖/文
(本版图片由南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