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南:探索客家非遗改革 擦亮“围屋之都”名片

  11月19日,由文旅部和江西省主办的中国原生民歌节闭幕式在龙南市世客城举办。这是龙南市继11月7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之后承办的又一项盛大活动。活动期间,龙南近万平方米的客家非遗展示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活态展陈国内外136种客家非遗项目,让海内外参观者领略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世界围屋之都”龙南市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改革,促进客家非遗项目更好地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可持续发展,推动客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今年以来,该市以非遗演出为特色的首届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晚会吸引线上线下观众近8000万人次,客家非遗展示馆等文旅景点累计接待游客725万人次。 

  在保护中传承,推动非遗入“世”。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将“沉睡”文化变成“活”文化。该市创新办学模式,与高等院校、学术机构、文化企业合作,融合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创办全国首个客家非遗学院,聘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客座教师,开展客家非遗研究、教学、传习、产品开发等工作。成立客家非遗传承人协会,建立现代学徒制度,在乡镇设立15个非遗传习所,在传统村落建设9个非遗传承点,每年培训非遗人才1600余人次。如省级非遗传承人陈科发在桃江乡山歌非遗传习所带了100余名徒弟,形成老中青少四代梯队。为了拓宽推广路径,龙南在“客家风”演艺公司基础上成立市级非遗表演团,组建了多支乡村两级客家非遗民间表演队伍,每年开展多场巡演、竞赛等活动;创办“非遗+节会”机制,组织山歌节、美食擂台赛等活动,打造了杨村池塘龙舟赛、围屋香火龙等9个活跃度高、知名度大的客家非遗活动品牌;主动走出国门,扩大国际知名度,如国家级非遗项目赣南围屋营造技艺亮相第17届威尼斯双年展,龙南客家山歌参加“一带一路中泰文化艺术节”“马来西亚沙巴文化艺术节”,凤眼珍珠非遗技艺现身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

  在发展中融合,推动非遗入“室”。让非遗项目集中展陈,实现集约化、链条化发展,将“散”文化变成“聚”文化。该市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彰显客家特色。探索非遗项目与旅游开发互动机制,组织赣南采茶戏、客家织带、客家竹编等非遗项目进驻关西新围、南武当山等旅游景区表演展示,景区员工经培训后,每人能掌握1项以上非遗技能。建立非遗体验基地机制,设立非遗工坊、非遗校园传播基地等18个基地,如与中国民协民间游艺专委会合作,在渡江镇黄花湾规划建设中国民俗游戏村,植入踩高跷等30余种民间传统游戏。与城建融合,打造城市名片。龙南创新非遗街区模式,在城区核心地段建设和修复了平安驿·客家民俗文化体验地、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黄道生老街等以客家非遗、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将规划区内街道和建筑复古改造,创立非遗工坊、非遗美食街、文创艺术街等文化消费场景,打造成集体验龙南客家民俗文化、非遗展示,以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夜间经济等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新客厅。

  在创新中转化,推动非遗入“市”。让非遗项目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商业化发展,将“穷”文化变成“富”文化。该市探索扶持传承人入市机制,创设非遗企业孵化平台,形成部门合力对客家美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重点开发,扶持有创业意愿的传承人与民间资本相结合,通过“非遗技艺+企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如辣腐乳项目非遗传承人赖允华创办了江西隔壁阿姨食品公司,筹集2亿元社会资金,建成年产900万瓶豆腐乳生产线。目前,全市有16名非遗传承人吸纳民间资本创办了非遗企业,总投资逾5亿元,开发了10余种传统技艺。推动非遗企业建立非遗技艺工序研发机构,吸纳一定数量的非遗传承人,对非遗技艺流程进行严格把关,确保产品品质。目前,全市65%以上的非遗传承人被聘请到相应非遗企业和机构,从事非遗有关工作。该市还推行“前店后坊”模式,打造虔心小镇等一批客家非遗小镇,设立非遗就业工坊,集中展现古法榨油等非遗技艺,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转化为经济效益。

  (傅 亮  叶 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天下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余额可为家人代缴医保费
吉安县妇联开展家庭教育宣讲活动
“小包装”勇闯大市场
“抗癌大姐”的爱心奉献
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龙南:探索客家非遗改革 擦亮“围屋之都”名片
小小路灯照亮群众回家路
齐抓共管推进平安建设
当代江西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