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红色文化浸润大学生心田

  ■ 王 倩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让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其树立为国成才、许党报国的人生追求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是涵盖不同历史阶段红色文化具体形态的综合性、集成性概念,凝聚了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高尚品格追求、勇毅实践决心等意志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国家兴亡、民族复兴奋斗历史的集中体现,是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我上中学时,学的政治课本叫《做革命的接班人》,书上讲的‘热爱生产劳动,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立雄心壮志,做革命的接班人’等,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选择。”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可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大时代课题。客观看,在红色文化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比如,教学实践中形式较为单一,多为灌输式讲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红色文化教育的需求,需要运用更加多元、创新的教育形式适应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特性。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红色文化教育如何“走新”?关键是要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红色文化的滋养,既在革命思想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切身体验之中。我们要灵活高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建设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利用人工智能、3D影像、VR等技术对红色文献、图片、文物、影音进行收集与整合,形成鲜活的影像、文字和三维数据模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此外,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大学生思维方式的数字化产品,将红色文化的“前世今生”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转化为大学生看得到、读得懂的系列故事读本,让大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得滋养。要打造红色移动课堂,把红色文化教育课“搬”到革命遗址,以实物、实景、实事为载体,打造“立体式”“全景式”红色文化情境教学体系,直观生动再现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实现与历史的“对话”和“交流”。要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真正的红色经典阅读者和传播者,提高教师的红色文化阅读能力,使其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提升其自身红色文化知识素养。

  激活红色文化教育一池春水,让大学生在红色教育活动中真正了解“红色”、喜欢“红色”、践行“红色”,在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必定能激发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和家国情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天下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民生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资讯
一刻不停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
“四下基层”重在“下”贵在“效”
莫让乡村短视频变了味
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金名片”
民营企业增势喜人 彰显经济发展向好
让红色文化浸润大学生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