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3日,由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宜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质量充分就业研讨会在宜春召开,宜春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宜春市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创新就业创业服务机制,着力稳岗扩岗,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从“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
建好基层平台
宜春不断强化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市建成1个指导性、示范性的市级公共就业服务综合平台,10个统筹性、支撑性的县级公共就业服务经办平台,216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高校)劳动保障站所,2733个村(社区)就业服务窗口,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打造了园区和高校两类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人力资源产业园、零工市场、招才引智平台等N个市场化专业化服务载体,形成“4+2+N”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创建高质量就业乡村,夯实基层基础。从2021年起,宜春率先创建高质量就业乡镇(街道)、村(社区),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和2021年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高位推进,先后创建227个高质量就业乡村,平均就业率达96.07%。宜春“高质量就业乡村创建”在第二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业务竞赛中获得“全国优秀就业服务项目二等奖”。
建设工业园区高质量就业服务平台,服务经济发展。从去年起,宜春围绕基础建设、招工用工服务、劳动关系等制定创建评价指标,在宜春经开区建设1个高质量就业服务综合体,10个县(市、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就业服务平台,形成园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该项工作被纳入全市深改任务重点推进,累计服务企业1.3万余家,园区企业在岗职工人数近31.2万人。
宜春以求职招聘为主线建设“宜春就业网”,搭建10个县市就业网分站,实现就业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创新“直播带岗”“云上探厂”等线上招聘形式,年均访问量达6500万人次。
为拓展市场化服务,宜春通过政策集成、资源集聚、机构集中,建成全省首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入知名人力资源机构,成立行业发展协会,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聚发展。目前,全市建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5个,入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00余家,累计服务用人单位15.39万家次、服务劳动者395.95万人次。
抓好创业带动就业
宜春把创业作为更高质量的就业来抓,持续推动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提质增效。
坚持创业促就业,建立一套目标责任、组织服务、考核奖补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创新一系列全贴息、免担保政策;推行事前、事中、事后一条龙规范管理机制;搭建一张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服务网络,全面保障创业担保贷款既贷得出、贷得广,更贷得好、收得回。全市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总量已突破300亿元,到期贷款回收率99.97%,带动就业84.67万人次。
宜春首创“四创四导”链式创业孵化模式,即想创培训、初创孵化、小创扶持、规创入园的运行模式和市场引导、企业主导、政府倡导、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持续推进全周期服务,精准提升创业服务,进一步擦亮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名片。目前,全市建成创业孵化基地2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0家,累计吸纳各类创业主体4090个,带动就业2.41万人,选拔指导的创业项目连续在五届“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上勇夺佳绩,共获得一、二、三等奖9个。
精细就业服务
近年来,宜春围绕锂电首位产业和八大重点产业,将企业服务向园区重点企业转换,就业服务向重点群体侧重,推动就业服务精细化。
为重点群体就业提供“一对一”服务。结合劳动力地图创建,宜春建成涵盖256.7万人的劳动力信息数据库,成立工作室,采取服务对象分类别、就业难度分等级、服务流程分步骤、服务项目分维度、服务主体分层级的“五分”工作法,积极为就业困难对象提供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等帮扶。今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83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791人;实现脱贫劳动力就业7.83万人,就业率82.68%,位居全省前列。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全链条”培养。宜春大力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与高校深度合作,推动校企深层对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深入服务;推动政策汇合、资源整合、智力融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链条培养。该市建立在校大学生创业贷款信用评价体系,将创业培训搬入大学课堂,每年开展高校进园区、企业进校园等招聘活动超过10场,累计创业培训大学生5.48万人。
“一企一策”服务重点企业。宜春对重点企业制定用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专题研究、专班服务、专窗对接、专栏发布、专场招聘,全方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市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800余场,累计帮助企业招工30余万人。
宜春坚持政策平台齐发力,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充分就业,目前建成1个市级零工市场和9个县级零工对接服务专区,在全市街道、社区、商场等人员聚集、流动性大的场所建设26个“零工驿站”,极大地方便了灵活就业人员就业。
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宜春还创新城乡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模式,建立市级分解兜底、县级组织开发、街道具体统筹、社区对接摸底的四级联动岗位开发机制,累计开发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4532个。(黄 军 敖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