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鄱阳讯 (全媒体记者童梦宁)一座古城门,凝聚璀璨历史。近日,记者在鄱阳县采访时获悉:3月,该县在饶州街道沿河路实施城市改造工程时,不经意间挖出带有铭文的古城砖。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历时6个月对现场进行考古发掘,确认为明代城门鄱江门遗址。遗址呈现饶州古城从宋元时期到近现代的发展演变过程,印证了文献对古城的记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针对鄱江门遗址考古初期成果,11月15日,鄱阳县邀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专家论证会。该院研究员张文江等文物专家表示,鄱江门遗址揭示了较为清晰完整的墩台、门道、墙体、慢坡等建筑结构,以及清晰的地层和遗迹关系,是鄱阳成为万里茶道、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生动体现,也是鄱阳湖成为古代东西、南北航运中心的有力见证。在此基础上,我省文物专家将系统开展饶州古城考古调查,逐步开展城门、城墙、护城壕、道路、衙署等相关遗存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目前,鄱阳县已暂停城市改造工程施工,封闭遗址现场,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台遗址保护方案后,再相应优化施工方案。
鄱江门遗址出土的古城砖大部分为明代铭文城砖,少量为残损的宋代城砖。12月16日,记者在鄱阳县博物馆看到被暂时存放的两堆明代铭文城砖。这些城砖刻有不同年份的制砖工匠、监砖官员、担保人及建筑年代、建筑地点等信息,如“饶州府鄱阳县提调官县丞张翔”“主簿房秉正”“总甲首刘间昌”“甲首吴德成”“小甲首黄信佰”“造砖人夫程学三”等。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肖发标向记者介绍,这些铭文城砖大小、规格基本一致,但种类不同,且来自不同的府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清代同治版《鄱阳县志》等史料记载,公元1361年,朱元璋攻克江州(今九江)后,统辖鄱阳湖周边府县,登鄱江门城楼接见当地父老乡亲,下令修葺城门,并征调城砖派烧任务。因此推断,这些铭文城砖是朱元璋下令烧造的。
肖发标说,城砖刻上制砖工匠、监砖官员、担保人等责任人名字的举措,是古代质量管理机制的一种体现形式,便于日后对责任事故进行认定,以保证建筑质量,杜绝贪腐和偷工减料等现象。
据介绍,鄱阳于公元前221年建县,古称番(pó)邑、饶州,系中国最早设县的县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