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少征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假日旅游人潮涌动,电影市场红红火火,‘村超’、‘村晚’活力四射”。
近年来,在我省许多乡村,由村民自办自导自演的“村晚”,带着一股新鲜劲和原生态,越来越火,成为很多村民期待的春节文化盛宴。
“村晚”的走红也得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村晚”: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更是在全国推出“四季村晚”活动,旨在推动“村晚”活动常态化,更好地展示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呈现乡村文明新风。
“村晚”能得到各方的高度认同,充分体现了“村晚”本身的独具特色和优势。与一般文艺演出不同,“村晚”从组织到策划,从排练到演出,从演员到主持人,村民是绝对的主角。演出的内容也是高度本土化,村民扛着锄头唱小调,插秧、舂谷、做糍粑等常见的农活都能搬上舞台。
“村晚”唱响乡村,承载希望。民间艺术的活力,就蕴藏在百姓的智慧中。乡村有太多的传统文化值得展现。江西古村落众多,每一个古村都有很多自己的风俗,正好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重新展现。这种展现其实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对乡村文明的坚守。“村晚”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早已超越晚会单纯的娱乐功能,它唱响农村新面貌、乡村振兴的新成就,也承载着促进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希望。
“村晚”唤醒的是乡愁,凝聚的是人心。“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乡土乡亲乡情,这些字眼是中国人割不了、剪不断、融不掉的精神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离不开的元素。优秀乡村文化不仅维系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让我们记得住乡愁,还为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孕育社会好风尚提供了丰润的道德滋养。“村晚”萌生于民间、来源于群众、根植于乡村。“村晚”最朴素的初心,就是热闹与欢乐、团聚与幸福。一年努力奋斗后,回到家乡看一场“村晚”,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体验感与满足感。
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才是最诗意的生活。演身边人、道心里话、赞新生活,满足农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去浸润、感染和引领群众,这大概就是“村晚”走红的最根本原因。
“村晚”以其独特的性质承担着歌唱乡村新面貌、唤醒乡愁、凝聚人心的重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更多村民参与和担当下,“村晚”必将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更强大力量,让升腾的“烟火气”与洋溢的“幸福味”交相辉映,让广大村民看“村晚”、享“村晚”、乐“村晚”,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乡村振兴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