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坐见一方金变化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邱 玥 刘启红

  立春过后,芦溪县源南乡石塘村移民安置小区的年味渐浓,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中国结、红灯笼。已建成的标准化篮球场、即将竣工的门球场、铺着青石小道的芳草地、搭着帐篷的烧烤营地……看着这一切,村民彭启站在青瓦白墙的自家屋前,情不自禁地感叹:“没想到村里的变化这么大,我们住得越来越舒心了!”

  彭启的感叹,印证了石塘村的变迁。从曾经的“灰姑娘”到今天的“俏姑娘”,该村着着实实经过了10年的蝶变。

  过去的石塘村啥模样?驻村第一书记邹志胜用了三个词来形容——“黑乎乎、灰蒙蒙、乱糟糟”。他告诉记者,石塘村是一座依附于煤炭资源的村庄,集体经济曾经“阔”过一段时期。但因为采煤,该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房屋沉陷裂缝,地下水枯竭,村民仅靠几里外的一处泉眼取水。村民李梦英每天肩挑手提得走四五趟,才能保证一家七口的日常用水。“那时候苦哟,洗了的白衬衣都不敢拿到屋外晒。”回想起过去,老人仍心有余悸。

  10年间,石塘村陆续关停退出了所有煤矿,留下了面积达几千亩的濯濯童山,每年集体经济收入从数万元断崖式下降到几千元,村民就业也遇到了大难题。

  这么多问题攒一块,怎么办?穷则思变,变则通。自2013年以来,石塘村集中民智、民力,打起了转型攻坚战,聚焦一片脱贫橙、一块致富板、一颗小康果、一枚振兴蛋、一道非遗菜、一条生态鱼,先后建成了3000亩的脐橙基地、500KW的光伏产业、100亩的火龙果大棚、2万羽的蛋鸡养殖场,并大力发展芥菜种植和生态养鱼,一步一步打通了发展中的“肠梗阻”。2023年,石塘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7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39.8万元。脐橙种植龙头企业江西华辰生态农业公司每年的脐橙产量达150万公斤,带动当地70多名群众就业,务工人员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依托产业,我们打了一个翻身仗。现在的石塘村,可以用新的三个词来代替,那就是‘绿油油、黄澄澄、红彤彤’!”一组组漂亮的数据,让邹志胜喜笑颜开。

  细雨迷蒙,春寒料峭。记者走进石塘村因采煤沉陷而废弃的老屋场,随处可见断壁残垣,有几栋品相较好的房屋,也已是人去楼空。源南乡人大主席潘艳介绍,这里就是安置小区里村民以前的住所,如今成了当地新旧对比的生动例证。记者看到,离旧屋场不远处的火龙果种植大棚上,写着“红红火火地干、红红火火的果”12个白底红字,像是这个“十四五”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对世人的宣告。而正是在同心“干”的推动下,石塘村完成从“恶水穷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三级跳”,实现了人居环境的蝶变、产业发展的转变,不断出彩、出圈,每到丰收季,都会吸引大批市民前来游玩和采摘。

  村民彭会云原先一直在村上的煤矿打零工,煤矿关停后,他看到脐橙产业前景良好,种植了150余亩脐橙,年均产值超20万元。“我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挖煤安全系数高多了!我是个农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今天总算明白了一件事:靠资源只吃得了一时,靠生态能吃得了几辈子!”彭会云说。

  听到彭会云说的话,大家会心一笑:这不就是老百姓从变化中悟出的大道理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经济
   第08版:赣州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公益广告
   第12版:综合
管住人的不安全行为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主题教育省委巡回督导组暨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总结会议召开
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坐见一方金变化
乡村振兴春潮涌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上善作为
最大限度预防电诈案件发生 减少群众财产损失
奋力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江西省2024年“未来工匠培育计划”共招生2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