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邹海斌
2月25日,春寒料峭,记者来到靖安县靖窑,走进靖窑陶瓷展馆,只见陈列着的黑陶散发着厚重温润的光彩。在一件黑陶的残片上,斜放着一块白色的鸡蛋壳,走近看,黑陶与鸡蛋壳几乎一样薄。
“这就是薄胎蛋壳黑陶?”“是的。”面对记者的好奇,全国人大代表、靖安县靖窑陶瓷坊技师伍映方娓娓道来。十几年前,靖安老虎墩遗址出土了少量黑陶残片。考古专家发现,这些黑陶片距今已有4000余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黑陶制作技艺早已失传。见到如此神奇的黑陶,伍映方来了钻劲,潜心研究古法配方,师古不泥古,全面恢复黑陶古法技艺。他和妻子用了一年多时间,垒起12个窑包,建起了一座36米长的传统龙窑。
经过12年的潜心钻研,他用天然材料,以最古老的柴烧方式,在靖窑烧制出了薄胎黑陶。“蛋壳厚度约为0.3至0.4毫米,我烧制出的薄胎蛋壳黑陶,最薄的只有0.2毫米。”伍映方向记者介绍。
只研究天然材料,做最干净的、个性化的陶瓷,让靖窑黑陶文化发扬光大,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伍映方一直在这样思考并努力实践着。
“作为人大代表,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伍映方说,他积极在非遗传承人的人才评定、非遗标准制定和非遗保护规划等方面履职。
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文化赋能。近年来,他把调研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伍映方的靖窑非遗展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去年,他投资数百万元新建靖窑黑陶工作室与非遗展厅,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目前基建已完成,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伍映方告诉记者,新的非遗展厅将把靖窑黑陶的加工、成型、装饰、烧制全流程对外展示开放,带动乡村旅游与百姓就业,通过文化赋能推动乡村振兴。
把靖窑黑陶的品牌擦得更亮,是伍映方的梦想。他表示,这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强化文化赋能,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要推动更多文化瑰宝活化,让百姓可摸可感,推动非遗进校园,增强下一代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