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赓续文脉写华章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绿意盎然。 本报全媒体记者 梁振堂摄
井冈山“星火相传”主题雕塑。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兵摄
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工匠正在进行雕刻。 本报全媒体记者 史港泽摄
南丰县白舍镇村民正在进行傩舞表演。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兵摄

  前言

  赣水滔滔,大江东流;群山巍峨,万木葱茏。钟灵毓秀的江西山水,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中孕育灵光,谱写出独一无二的江右风雅颂。

  泥土脱胎,窑火淬炼;因瓷而生,因瓷而兴。泥与火的交融,在跨越时空中书写了万里瓷路的辉煌,成就了景德镇一瓷载古今、一景融中外的传奇。

  艾香袅袅,药香悠悠;杏林流芳,药都重振。独特的中医药加工炮制技艺,沉淀出“樟树帮”“建昌帮”的传奇,推动江西中医药文化接力传承、尽显底蕴。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赣风悠远飘拂古今,鄱韵流长再扬高音。江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厚重、名家群星闪耀的优势,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让赣风鄱韵绽放时代光芒。

  聆听赣鄱古韵的时代新声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 华 宋思嘉

  赓续绵延 润泽人心 江西文化展时代风貌

  回溯时间长河,来自江西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光耀史册的大家,撑起宋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让江西有了“江右多诗人,江西遍地诗”的美誉,造就了宋代文学史上声势尤盛的江西诗派,为传承发展赣鄱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充足养分。

  在与时代同行的轨道上,江西文学守正创新,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艺术之花竞相盛开,续写着赣鄱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2022年8月,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在京揭晓,作家江子的散文集《回乡记》获奖。作品文学和史料价值并重,成为中国乡土文学又一力作,代表江西散文站上了新的起点。

  江西文学在继承中转化,江西画派在溯源中扬名。去年,由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致敬八大——首届八大山人写意画传承提名展”,以八大山人写意作品为指引,梳理中国写意画的发展脉络,推动八大山人这个历史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出迷人光彩。

  放眼江西,文物古迹粲然可观,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因“鹅湖之会”而兴的鹅湖书院,与许多古代书院一样饱经沧桑,屡毁屡建。近年来,当地积极规划鹅湖书院景区改造项目,再现鹅湖之辩风采,做强做大鹅湖研游品牌,拓展人们感知历史文化的渠道,传承书院蕴含的江西智慧和江西精神。

  源源不断的创新,来自涓涓不止的传承,带来生生不息的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梅亦认为,繁荣赣鄱文化,建设文化强省,要致力于从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时代特色和需求,加强江西诗派、江西画派、江西戏曲等特色文化的研究阐释、活化利用和创新转化,推动赣鄱文化“出圈”出彩。今年,我省将通过开展“唱游江西”“跟着诗词游江西”等活动,让包括诗词文化在内的赣鄱优秀文化可感可及,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江西新作为。

  中西合璧 文旅融合 江西陶瓷“出圈”扬美名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一场名为“丝路瓷行”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展日前惊艳亮相。48件(套)极具东方神韵的陶瓷艺术品,不远万里来到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会展出的不仅有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的艺术精品,更有来自法国、西班牙、英国、比利时等欧洲艺术家在景德镇制作完成的作品。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开放和交流的特质,早已融入江西陶瓷文化的基因。

  今天,全球几十个国家的“手艺人”会聚江西景德镇,建立了上百个陶艺工作室,最多时中外“景漂”达5万余人。中西合璧的生动场景,让千年瓷都的新貌更加流光溢彩。

  陶瓷是中国文化、世界语言,在推动中西方文明交流交融、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方面有天然优势和独特魅力。近年来,江西用陶瓷文化架起中外交流的桥梁,先后承办了国际陶瓷文博会、阿拉伯艺术节、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全球先进陶瓷产业发展大会等系列活动,成为不少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角和主场。

  “今年我将提出建议,以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为申报主体,推动景德镇全域申遗。”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认为,景德镇要以申遗工作为契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做好传统陶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江西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景德镇系统性保护老窑址、老街区、老里弄,努力再现“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历史图景;先后建成开放了御窑博物馆、元青花博物馆、外销瓷博物馆、青白瓷博物馆等,全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建成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开展数字解析,绘制“基因图谱”,让“沉睡”多年的2000万件古瓷片“活起来”……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江西中医药焕发新光彩

  杏林是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赓续千年的中医杏林文化,发源地就在江西。

  三国时期,与华佗、张仲景齐名的神医董奉曾在江西庐山行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他不收诊疗费用,而是让百姓以种杏树报答。数年后,董奉住处四周杏树郁然成林,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再现杏林场景,唱响杏林文化。近年来,庐山市着力打造集文化展示、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医养为一体的董奉杏林文化园,目前项目一期工程杏林遗址园已完工。

  从扎根深山的一株中草药,到精细诊疗后的一张药方,再到桌上的一碗汤剂,江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赣鄱大地,杏林文化、庐陵中医、盱江医学流派传承上千年,“樟树帮”与“建昌帮”是中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留下了“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行”的美誉。

  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之一,近年来,江西大力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深入挖掘和传承江西中医药文化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日常,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搓艾条、学艾灸、做丸剂、煮药茶……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30余所大中小学校加入中医药文化校园联盟,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安家”;在药都樟树,岐黄小镇、中医药博物馆、樟帮中医药一条街等成为网红打卡地,游人可以在这里探药源、访药史、做药疗、品药膳,一站式体验中医药文化精髓。

  推动中医药“活态”传承,关键是创新。江西本土中医药学者根据《黄帝内经》相关理论创立的热敏灸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提升中医艾灸治病疗效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热敏灸已成为江西中医药的金色名片。热敏灸医院、热敏灸小镇在江西遍地开花,让越来越多人切身感受到中医的神奇疗效。

  与此同时,江西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批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相继在瑞典、突尼斯、葡萄牙等6个国家建立;成功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让世界传统医学的焦点汇集江西。

  “只有在‘创’上下功夫,解决好‘新’这个关键,才能真正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让这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精华重新焕发新的光彩。”全国人大代表、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兰宾表示,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对濒危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中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千方百计把中医药文化的根留住。同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医疗等“走出去”,在服务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有效实践中展现“中医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红色江西正青春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 平 钟秋兰

  红色元素随处可见,红色故事处处会讲。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江西现存革命遗址296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4.36万件、红色标语1万余条,革命博物馆、纪念馆65家,红色景区50余个。

  如何让革命文物从“留”下来到“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近年来我省动作频频。

  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革命文物保护条例,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出台红色教育培训省级标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程成为全国标杆。

  江西全力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重游地。目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36个省级重点调度项目(包括8个国家级重点项目、28个省级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以此为基础,江西推动红色文旅新融合——

  加强红色旅游精品区建设,不断擦亮南昌“八一英雄城”、赣州“红色故都”、吉安“革命摇篮”、萍乡“毛主席去安源”、上饶“可爱的中国”等红色主题城市品牌。

  打造于都“长征集结出发地”等长征文化旅游线路。去年12月,2023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举办,通过一系列活动,为红色旅游“再出发”蓄力。

  同时,江西每年推出150余个革命主题展览,210个省级红色名村迈上了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步入2024年,进一步加强红色基因传承的新举措频频传出。

  1月29日,于都、铜鼓、瑞金、井冈山、安源5地在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被授牌,成为江西省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这也意味着,我省革命文物保护机制不断健全、保护水平显著提升、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2月28日,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联席会议在南昌召开。会议指出,江西要坚持把推进红色基因传承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高质量推进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建设。要守正创新抓落实,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推进红色资源活化利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赓续传承、兼收并蓄中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创造、融合发展。

  充分依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富集优势,推动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当下,全省上下呈现出“红色江西正青春”的良好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千年瓷都铸荣光

  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景萍

  新时代中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脉动,在这里一路澎湃!

  春暖花开时节,千年瓷都景德镇生机萌动、活力勃发。正在纵深推进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让这座历经千年窑火淬炼的城市,不断绽放出耀眼光芒。

  景德镇牢牢抓住陶瓷这个“根”和“魂”,在做大日用陶瓷、做精艺术陶瓷的基础上,坚持把先进陶瓷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2023年,景德镇陶瓷产业营收突破860亿元,实现三年翻番;先进陶瓷总产值达到260亿元,连续三年翻番。景德镇坚定文化自信,在推动陶瓷文化传承保护上闯新路,陶瓷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结出累累硕果。景德镇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陶溪川上榜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名单,御窑博物馆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景德镇着力构建以陶瓷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全域旅游新格局,获评“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陶阳里、陶源谷等文旅IP持续火热,2023年,景德镇旅游行业热搜在诸多新媒体平台跻身全国前列,全年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50%和65%。

  景德镇陶瓷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重要名片。2023年,景德镇赴欧洲和中东等地区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举办中埃陶瓷文化交融讲座等重点活动18项,达成合作意向12个;承办2023战略传播论坛等10余场品牌活动,吸引20多批次、100多个国家、1000多名国际友人来景德镇交流,友好关系意向城市增至30个,国际“朋友圈”加速扩容,城市影响力持续提升。

  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发展,景德镇在陶瓷对外交流交易水平上不断迈上新台阶。建成全球最大的陶瓷文化贸易综合体陶博城,吸引了来自全国20余个产瓷区以及11个国家的600余家企业和32个国际品牌入驻,成功推动一城“买全球、卖全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出口超1亿美元,陶瓷对外交流交易不断迸发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

  长江岸线绿意浓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春风骀荡,阳光正好;千里长江,水天一色。行走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目之所及皆是碧绿。

  2023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现在,这里每天游人络绎不绝。

  常年在上海工作的九江人胡玥昕,趁着假期驱车回到心心念念的家乡。“长江边,真的大变样了!”她驾车行驶在滨江路上,被焕然一新的长江岸线深深吸引。经过生态修复的长江岸线绿意盎然,蜿蜒的云中栈道和滨江绿道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建设正式启动,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持“还江于民、便民利民、生态优先、文化铸魂”原则,以“千年文化、串珠成链、创意重现”的方式,保护和展示九江文脉,打造九江文化地标;以科学美观实用为原则,优化沿江生态廊道,厚植生态优势;以建设长江文化主题展示区和文旅融合区的理念,实现长江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

  长江干流江西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是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护岸总长65.4公里,于2021年11月开工。这项写进2023年江西省委一号文件的工程,于2023年7月15日完工,比计划提前4个月。

  崩岸应急治理工程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水下抛石作业采用“沉箱法”,能最大限度保证石料抛准、抛足、抛匀;石笼网箱、石笼网垫和混凝土植生块都具有多孔结构特点,可成为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在亲水平台上种植了叶芒、花叶芦竹等耐水性植物,有利于增强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这不仅是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为九江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江边繁衍生息的九江儿女,见证了长江文脉赓续结出的累累硕果,体会了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带来的盎然绿意。他们将继续肩负起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重任,努力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让这条伟大的母亲河永远清澈、充满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很高兴看到陶瓷事业有这么多的传承人、继承人,这个事业要不断发展下去。

  赣鄱非遗焕新彩

  曾悦之 本报全媒体记者 柳易江

  “景德镇的陶瓷技艺,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近日,在法国、在比利时,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展赢得外国观众的由衷赞美。传承千年的景德镇制瓷技艺,用泥与火造就了青花、玲珑、粉彩等一件件尽显华夏风韵的瓷器。

  “现在,有很多外国朋友跟我学习粉彩瓷。”国家级非遗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粉彩代表性传承人李文跃介绍,像他这样“全球收徒”的景德镇陶瓷艺人不少,越来越多的人在传承、传播陶瓷技艺。如今,景德镇拥有非遗26项、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90人、省级传承团体119个。

  傩舞,中国古代民间舞蹈的活化石。在中国“傩舞之乡”南丰,正月初一“起傩”、正月十六“收傩”的传统,已经沿袭了上千年。甲辰龙年春节,传承人叶根明与他所在的石邮傩班每天晨出晚归,“傩班不讲回报,图的就是吉利。”今年正月石邮傩班跳傩的视频,在网上点击率达数万人次。目前,南丰有傩班队伍110多支,傩舞队多次出国表演;新开发的傩面具文创,也远销30多个国家。

  技艺、习俗、舞蹈、戏剧等独具韵致的国家级非遗,江西已有88项,省级非遗多达560项。赣鄱大地,非遗赋彩美好生活的剪影随处可见。

  近年来,江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

  江西在全国率先试点认定省级代表性传承团体,并首次把红色主题非遗纳入申报范畴。推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江西对非遗整体性保护的重要举措。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已通过文旅部验收,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总体规划日前已确定。

  非遗保护,关键在人。江西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69人,各级非遗传承人7000余人。近年来,江西通过“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手工艺、美食、戏曲主题街区和场馆。一个个古老的江西非遗,正焕发迷人光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2024全国两会特刊
   第03版:2024全国两会特刊
   第04版:2024全国两会特刊
   第05版:要闻
   第06版:2024全国两会特刊
   第08版:综合
   第09版:2024全国两会特刊
   第10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第11版:井冈山
   第13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第1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第15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第16版:健康
赓续文脉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