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汤 民
5月的江南风景如画。走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故里——抚州市东乡区黎圩镇上池村,但见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涧水飘逸,其中高耸挺立的金峰山留下了王安石《金峰晚坐》《再上金峰》等诗篇,而他栽种堇茶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传为佳话,激励后人敬老孝亲,清廉勤劳。如今,千年堇茶在当地有为青年的精心培育下,已变成茶园,实现产业化经营,演绎千年堇茶引富路的新故事。
堇茶在当地称为甜茶、荆公茶。2011年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王群辉、渴望创业的退役军人王辉平,从热心研究王氏家族史的乡贤那里得知,村里曾经种有荆公茶。据上池王氏祖谱和相关史料记载:北宋初年,王安石的曾祖父王明迁居上池。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春,王安石在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任知县三年期满,回乡探亲时,特意从当地带回三株母亲钟爱的堇茶,并与堂弟王安中等人将堇茶种于金峰山下的东岭山上,以种茶孝敬祖母及长辈。上池族人为纪念先祖王安石,称其为荆公茶。堇茶树高且叶大,属常绿阔叶林,可四季摘饮。因堇茶味甘如饴,既有益于健康,又传递孝心,还被村民誉为长寿茶、孝道茶。
“一定要把荆公茶传承下去,让祖先创造的茶文化发扬光大、造福乡亲、润泽当代。”身为上池人的王辉平、王群辉立下志向。当年,为找到生长了千年的堇茶树,他们在长辈和专家指引下,遍尝东岭百草树叶,终于发现了三棵默默生长的堇茶树。随后,当地组织专家前往宁波寻找堇茶树源,发现当地已难觅踪迹。
为科学保护和开发千年堇茶,王辉平、王群辉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3年如一日,为壮大堇茶产业奋力拼搏。他们一边成立公司和合作社,注册商标保护种质知识产权,申报有机茶叶,参加各地茶博会,吸引农户加入合作社实现共同致富;一边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学习制茶技艺,重点破解堇茶繁育、制茶工艺等难题。由于堇茶的特殊性,嫁接没有母本资源容易变异,最终选择了扦插繁育。起初,扦插苗因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好,出现苗根腐烂、幼苗枯萎等现象。同时,因茶叶甘甜,制茶时容易结块,茶质难以发挥。为此,王辉平、王群辉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在章志芳等多位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攻克一个个堇茶产业化技术难关,为堇茶走向市场铺平了道路。
科技兴茶为堇茶产业插上腾飞翅膀。近两年,王辉平、王群辉带领乡亲新建茶园50亩,并建成新苗圃,将种茶技术传授给村民。当下,虽然茶园面积不大,但他们开发的新堇茶价格不菲,且赢得了消费者尤其是爱茶者青睐。由此,王辉平、王群辉坚信,独特且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堇茶拥有广阔市场,必将带领乡亲实现致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