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婷 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兆恺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
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200多年前,湖南人魏源“睁眼看世界”,发出中国开放先声;
历代晋商、徽商,向外图强,纵横欧亚,凭借的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
改革开放以来,“厚德实干、义利天下”的赣商,在国际舞台大展宏图后,纷纷还巢投资家乡……
敢为天下先,放眼望世界。中部地区在开放大潮中,从不畏惧冲往风口浪尖。
如今,每一分钟就有1.08吨食醋从山西发往全球;河南“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通达天下……
五月风轻气暖时,记者走访中 部地区六省,看内陆省份如何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敞开大门。
如何与世界“做买卖”?
改革创新,从“跟随者”到“探路者”
5月8日16时许,当天发货截单时间将至。河南郑州自贸达仓库内,各电商平台的海淘订单仍在源源不断涌来。
消费者在抖音、天猫等平台下单的部分海外商品,在这里分拣后,一眨眼工夫,即可报关运出综保区,发往全国各地。
正是这一眨眼的工夫,让河南成为不少跨境电商平台入驻的首选地。
2012年,郑州获批国家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
郑州新区海关跨境电商一科副科长邱静介绍,当时的跨境电商,采取直购进口模式。消费者下单后,一个个国际包裹,漂洋过海来到国内,单独报关,每一单都得等上十天半个月。
试点之初,郑州有一组测试数据:309个报关清单,36个人,申报了7天。
“要建立一套全新的贸易体系,打通堵点。”现任中大门国际物流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平,曾在欧洲打拼多年,回到家乡投身跨境电商领域。
关口如何开?关务怎么建?税怎么征?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关键是用好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
徐平团队联合海关一起改革破题,抽丝剥茧解决了上千个难题,最终在全国首创“1210”海关监管模式。即先将货物批量进口到国内,在综保区内分拣,再以普通快递发出。该模式为全球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贡献“河南智慧”。
现在,河南跨境电商通关每秒超1000单,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从2015年的不到400亿元,发展到2023年的2371亿元,年均增长25.5%。
用好“万能钥匙”,湖南同样深有体会。
今年1月,国务院同意在湖南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湖南成为中非贸易新前沿。
非洲想进口中国的产品,但不少国家存在外汇储备下降、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难道看着中非贸易泡汤?以物换物,行不行?湖南人敢想敢做,创全国之先,开启对非新型易货贸易试点。
湖南建投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建投国贸”)是试点企业之一。为攻克易货贸易,企业走进非洲1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南非、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家设常驻团队。
“一季度湖南对津巴布韦的进口额4900万元,我们占了60%。”湖南建投国贸总经理易娅琴说,在新兴易货贸易模式下,企业逐步在非洲站稳脚跟。
依托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湖南针对中非经贸痛点难点问题,不断改革突破。近三年,湖南对非贸易保持年均增长23.1%的快速发展势头。
改革创新不仅关系到国际贸易,更和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婺源县是江西茶叶主产区。然而,婺源县有许多中小茶园没有达到出口茶叶原料备案基地技术要求,很难享受出口“红利”。
当地大茶厂则因本地茶园备案基地数量不够、产量不足,要从外地调运有出口资质茶园的茶叶。
大茶厂想买,小茶园想卖,如何打通阻隔,让婺源中小茶园搭上出口“东风”?上饶海关创新性提出出口茶叶“大基地”设想——对符合婺源县统一管理和海关监管要求的茶叶种植基地予以整体备案,最大力度覆盖全县符合出口茶叶原料要求的中小茶园及种植基地。
2023年12月,全国首个出口茶叶“大基地”项目通过验收,婺源县639个中小茶园可以向出口茶叶企业供货,全县出口茶叶原料种植面积从8.2万亩扩大到20余万亩。
“之前谈的几笔供货意向,马上就可以签单了!”婺源县一枝芽茶叶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姚创基开心地说。
安徽自贸试验区形成192项制度创新成果,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的进出口份额;湖北自贸试验区28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中部地区省份从以前的“跟随者”,争当内陆更具竞争力开放高地建设的“探路者”。
如何吸引更多外资走进中部地区?
打造国际化数字化营商环境,实现产业共融共生
如何将一个在德国建好的工厂,分解成62块,顺利运到国内,落地生产?
5月13日,在湖北武汉鼎康生物,记者见到了全球第一个模块化生物制药工厂。工厂全套设备均按国际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设计制造。
作为一家海外业务占一半以上的外资企业,鼎康生物需要靠这个工厂,在武汉承接满足全球最高标准的生物医药制造订单。
然而,全世界没有类似进口先例,消防、环保、海关等部门犯了难。
“审批需要盖的章就有100多个,没有政府出面协调,压根完不成。”鼎康生物总裁魏建中说,武汉市政府不怕麻烦,在多轮协调会后,模块化工厂从生产到2016年落地投产,仅用时1年半。
鼎康生物一期园区总投资2.7亿美元,约130亩的二期园区正在筹建中。企业将承接更多美国、欧洲等地的大型商业化生产项目,在武汉打开全球市场。
“企业在众多城市中选择了武汉。武汉也用优质的营商环境证明,外资企业投资中部地区是正确的选择。”魏建中坦言,相比沿海城市,中部地区唯有根据自身禀赋找准发展优势,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以及生活配套体系,持续加强服务,方能不断加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武汉西郊,中德国际产业园内,现代化工厂、研发大楼鳞次栉比,64家外资企业汇集于此。磁力何在?
目之所及,园区充满“德式元素”:企业之家里的德国啤酒吧,正在建设的中德星天地,周边规划中的德国小镇……教育、文体、医疗等国际化配套逐步完善,外商来武汉,“他乡亦故乡”。
更深层次的吸引力,是外资企业和本地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共融共生。
近年来,武汉蔡甸区政府、中电光谷数字产业园、西门子联合打造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向当地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数字化升级等服务。
“国际合作园区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更希望推动国内企业进入外资企业的供应链体系,融入全球发展。”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联合招商中心主任、中电光谷助理总裁黄黎说。
产业共融共生,湖南也在探索。
1998年,德国梅塞尔集团与湖南湘钢集团合资成立湖南湘钢梅塞尔气体产品有限公司,合同一签便是30年。
20多年来,湘钢梅塞尔在湖南建设9个生产基地,总投资超20亿元,占据湖南六成以上工业用气市场。
更让梅塞尔坚定在湘发展信心的,是一个“顺”字。
“不用总部协调,湖南事,湖南了!”湘钢梅塞尔气体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德富为湖南营商环境点赞。
“宁可开会请假,也不要让企业家空跑一趟”“企业有困难,省市商务部门有专门上报的绿色通道”……湖南“硬软”齐发力,吸引德国巴斯夫、博世、舍弗勒等跨国公司毫不犹豫在湘落地生产、研发基地。
“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部地区省份吸引和利用外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宏认为,中部地区六省应充分发展优势产业,巩固好产业发展基础,提升本土企业外向度;自身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优势越强,就越能得到外资的青睐。
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左右逢源”?
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遨游世界经济汪洋大海
明清以来,安徽芜湖发展浆染业,离不开上海棉纺织业的支持,芜湖因此被称为“小上海”。
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小上海”与“大上海”挨得更近了。
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占比超安徽全省一半。这个“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响亮喊出口号:向海而兴,借船出海。
5月10日,鸟瞰芜湖港,长江首座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上,五颜六色的集装箱通过远程操控有序装入货轮,一路向东,朝着大海的方向。
“我们和上海港联手打造芜湖-上海洋山港、芜湖-上海外高桥点对点直航航线。”芜湖港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出港货物经上海,中转时间压缩一半。
芜湖港还创新启动“联动接卸”海关监管模式。出口货物在芜湖提前办理报关手续,经专用驳船从芜湖港运抵洋山港放行后,直接搭载远洋货轮驶向全球。
地处中部地区腹地,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由“不东不西”转为“左右逢源”,成为中部地区省份扩大开放的共同选择。
2023年以来,山西搭建“山西之夜”开放平台,从天津、上海到广州,将热情、好客、开放、包容的新形象,带到了2023夏季达沃斯论坛、进博会和广交会。
向东,山西打造京津冀重要的保障基地、联动发展的战略腹地;向南,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的交流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生产要素。
“山西开放时序与沿海地区存在落差,但享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张峻说。
湖南则将目光投向1700多公里外的海南岛。
4月8日,海南省东方市,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现场开工3个项目、签约10个项目。湖南先进制造和工程机械类企业,期待借道海南自贸港这个平台跳板,探寻“引进来”“走出去”的新机遇。
茶叶、瓷器、夏布……江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输出地之一。如今,江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续写着新时代的丝路故事。
5月初,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现代化厂房里,当地工人正在中国师傅的带领下操作机器、认真作业。这是江西省国有企业联合在境外重点打造的第一个经贸园区,为江西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搭建新平台。
园区去年10月揭牌以来,已有10家企业陆续入驻,在此就业的当地居民日渐增多,周边地区也热闹了起来。未来,这里将向着打造集工业、贸易、物流、综合服务于一体,休闲娱乐、医疗教育、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型生态城区不断迈进。
放眼全球,大海辽阔。中部地区六省不畏风浪、扬起风帆,正跳进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与世界共享新机遇,一起向未来。
记者手记
中部地区谋开放蛮拼的
对中部地区来说,开放,从来不是唾手可得,靠的是一股拼劲。
2014年,安徽按下中欧班列(合肥)启动键。然而,有通道,就会有贸易吗?
最初3年,中欧班列(合肥)靠发放补贴的方式吸引货物,有企业来找,班列就发运,总开行量不足200列。
合肥国际陆港应运而生,成立市场部门,走进企业、园区,主动推介中欧班列全流程服务。
2018年,中欧班列(合肥)开行量便超过往年总和,目前累计开行数量突破4000列。
湖南人的“霸蛮”,也在融入全球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在农户手中租5公顷地选育种子,到助力马达加斯加实现粮食自给,湖南杂交水稻专家不畏艰辛,深深扎根异国土地,将湖南稻种远播五大洲近70个国家和地区。
山西主动借助进博会、中博会等重大国际合作平台,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江西在全国首创“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新模式,出口通关效率全国第五;湖北不断降低经济运行成本,2023年营商环境首次跨入全国第一方阵;河南地处中原,却成为跨境电商的“制度创新高地”……
一个拼劲十足的中部地区,必将有力支撑起全国新一轮全方位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空间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拓展,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山西日报、河南日报、湖北日报、安徽日报对本次采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