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青白

  □ 刘汉俊

  人在岸上走,心在江中游。未了青山昌南柳,春水醇如酒,满目一片美好。

  昌江是一个可以随处系泊,任你陶醉的在水一方;东埠是一座可以随时出发的古码头,不问你从夏的哪个序曲中驶来,也不知道你要去商周的哪个春秋;浮梁是一处可以安顿你身心的渡口,撑一支长篙,便去了秋水之洲。冬虫在栖息,夏草在密语,挤挤依依的蒹葭露了新芽,静好在这里打盹,美好在这里散步。

  昌江是景德镇的母亲河,东埠是浮梁县瑶里镇的一条古街。这里适合独行。一脚踩在街上,顿觉自己成了古人,只听得自己的心跳,在遥远的街那头,扑扑地响起,隐约,古董,若无。苍苔涂着苍苔的颜色,斑驳打着斑驳的补丁,给我的尘心上了一层釉色。脚下瓷片堆积,远处古道依稀。沿山径小路走向幽深的古境,是碎片叠着残片的记忆,一转身又回到斑斓的现实,在历史剧与现实剧中切换,自己是自己的观众。一江山的洁净之气,弥漫在满是清凉的水面,荡漾,化开,隐归。江畔有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石板路,路上有深深浅浅宽宽窄窄的辙痕,古老的印痕里储过风、藏过雨,遥对过岁月星辰,今天是暂停的磁带,掩着沉默的金口,不说话。沿岸有木屋石房和吊脚的江上阁、苇中庐,像画。依庐品茗,把盏问古,可以让心沐浴、让性修炼,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适合坐禅、发各种呆,唯独没有不可以。人世间的美好,不仅在繁华处,也在僻静处,不单在喧嚣时,也在阑珊时;不止于眼前面前脚跟前,或许在古老的遥远的幽深的依稀的过去,过去的某一天、某一刻,瞬间成追忆,刹那间来到你的眼前,只要你愿意。这种美好,既在人为,也在天成,更在随心。此刻的,一个人的昌江,没有人的昌江畔,便是这样的美好处。

  唯有美好的风物,方有美丽的器物。万千美好浓缩于一掌,是掌中的瓷。

  美瓷是劳动的产物。

  优质的高岭土被开采下山,由挑夫们肩扛背驮到江边,装上了船,长篙轻点,驶达江边溪边某处。有水碓屋和它勤奋的主人,以及主人家着青花布衫的村姑,在劳作,在轻歌,在等你。汩汩的水流,不断线地从高处跌落,冲撞着永不停歇的水车叶,敲打着一对此起彼落、不知疲倦的木槌;以恒久的节奏、亘古的旋律、不变的乐调,把土石块舂打成粉齑,把满山满水的岁月捶成一团泥、一块砖;像在山涧之中,哼着一支古老的,老得连自己名字都忘了的歌。

  瓷土们经过网格的筛选、去杂质,在冰冷的静水里淘洗、浸泡、沉淀,制成浆、切成块、印成砖,排成行、围成堆、码成墙,静静地等,等装船出发,分赴无数的各色的制坯机上去。作坊里,有无数双粗糙却灵巧的手在等待、在忙碌。淘泥摞泥一阵捯饬,拉坯印坯一顿忙乱,一番精心地修坯塑形之后,完好的胎坯们被小心翼翼地或驮或挑,安放到一个干燥通风的房间,晒干晾透吹净,待遇像骄傲的公主。捺水后开始画坯。描花、雕花、刻花,各有精彩。心有多巧,画有多妙。来鸿去燕流水绿,宿鸟鸣虫落花红,虾蟹三两笔,嵯峨几抹峰,灵动鲜活跃然笔下,是诗,是画,是无声的歌。

  彩绘后上釉,吹釉、蘸釉、浇釉、补釉,让此刻的瓷表釉彩达到最佳效果。将釉彩注入瓷器内部,进行一阵子各个角度各个角落的均匀晃荡,这叫荡釉。风干凝固后,一只只、一排排、一片片的瓷品五彩缤纷争奇斗妍地娉婷着,玉立着,静候钦点,盛装待发,仪式感超强,像选美现场。然后装坯进窑,经高温烧炼成瓷。出窑便一个个沉鱼落雁、闭花羞月,潋滟芳华、雍容仪态,落满全世界惊叹惊艳惊羡的目光。没有人知道,此前高烧、炼狱、淌泪、裂骨、变形的痛苦。只看彩虹,莫问风雨。整个过程,被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描述为“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每一道工艺,都是一次重生。千锤百炼方为瓷,浴火弥坚终成器。一切的美好,都是劳动的产物。

  美瓷是科技的产物。

  制瓷材料是关键因素。景德镇瓷工在元代时发明了将高岭土加入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制成的瓷胎黏性更高,烧造出了质地优异的青花瓷、卵白瓷。成品要过硬,材质是根本,这种新的配方,是对坯料材质进行长期探索、比较、分析,改进优化的结果。景德镇特有的高岭土色白质软,容易分散悬浮于水中,有很强的黏合力和黏结性、耐热力和耐火性、抗压力和可塑性、电绝缘性能和抗酸溶性,以及很低的阳离子交换量,是一种富有生命能量的物质。这些物理化学性能,是最优瓷土的必备条件,而一般黏土不具备。

  制瓷工艺决定成败。制陶的火温多在七八百摄氏度,而烧制瓷器则需要一千二百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制坯、上釉、烧制全过程,每一道工艺都须加小心,一着不慎皆成废品。瓷器较之陶器,在感官上有明显的不同,视之有别,外观更为精致;抚之有感,质地更为坚硬;敲之有声,音色更为清脆。釉料取自于含有氧化钴的青料,高温后呈蓝色。浮梁当地产陂塘青、石子青等,是宋青瓷的主要颜料。“回青”是元代时从蒙元势力控制下的伊尔汗国进口而来,来自穆斯林聚居区的这种青料,也称“回回石头”,“回青”幽箐深翠,色泽深灰,往往要与本地产石子青混调使用。元朝时有输入、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批量带回的苏麻离青,含铁量高,颜色浓重青翠亮丽,是上好的颜料。清朝道光版《浮梁县志》记载,“陶用回青,本外国贡也”。其提炼过程十分复杂而艰难,“回青锤碎,内有朱砂斑者为上,有银星者为中,每斤可得青三两,谓之敲青”“敲碎后取其奇零,更碾碎入注水中,用瓷石引杂石”“真青澄定,每斤可得五六钱,谓之陶青”,这个“青”正是制作釉的必备颜料。上釉后蓝中泛灰、色不甚光亮,且产量极低,得之费工,可谓千淘万漉皆辛苦,滤尽砂石始得青。

  制瓷技术是核心。制瓷所需的技术含金量高、知识涵盖面广,涉及土壤学、地矿学、物理学、材料学、结构力学、化学、运动学、仿生学以及绘画、书法艺术等。探矿选矿、胎料加工、材料处理、化学配方、工艺流程、热力控制、瓷釉配制、纹饰技巧、窑口建造、设备制造等方面,需要应用科学原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手段以及长期的经验积累。《浮梁县志》记载,制瓷要求“窑干、坯干、柴干,则少坼裂、沉暗之患”“土细料细,工夫精细,则无粗糙污渣之虞,又必火候均匀,无太过、不及,且釉行光莹,器自完美”。掌握高超制瓷技术和知识的工匠,应该是应用技术科学家,往往一匠难求。

  成功的背后,有无数的失败;精品的底层,是无数的废品残片。每一项精品、每一款经典的问世都是科技的进步。

  美瓷是创新的产物。

  生命不曾静止,美好在于运动。一团瓷泥在手,几经旋转,就成了杯缸碗碟瓶,再描几笔,便成了或素朴或清雅或艳丽的工艺品,从窑里出炉,顿成光鲜亮丽的各色瓷器了,这个过程实在神奇、新奇。面对残缺,但从不抱残守缺;面对完美,追求更加完美,一款更比一款好。相信每一次封窑,都令人期待;每一次出窑,都令人惊奇。所有的劳动,一切的创意,全部的希望,系于一窑之上,景德镇永远在创造新的景象。

  景德镇记得住一位名叫赵慨(约301—362年)的瓷祖先辈。据传,赵慨东晋时为官,先后在今福建、浙江、江西任职。辞官后,扎根新平镇,潜心研制瓷器,将越窑制瓷技艺与新平本地青瓷技艺相结合,开创了青瓷的新时代。赵慨以自己的学识、见识、胆识,研制材料成分配方,改进制瓷工艺流程,创造了不少制窑新办法、绝活儿,大大地提升了当地制瓷业的科技水平,瓷品质量得到飞跃。赵慨担当的实际上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的角色,因“道通仙秘,法济生灵”,被尊奉为一代瓷艺“师主”“佑陶之神”,当地人建庙以祭。不拜天神,只拜神人,赵慨是景德镇的瓷之神、瓷之魂。

  明代瓷匠童宾,景德镇里村人,从小拜师学艺,出新出奇出彩,终成制瓷高手。明朝万历二十七年,朝廷太监奉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但屡试不成,太监恼羞成怒威逼工匠,童宾为抗议太监纵身一跃跳入窑内,以骨作薪,火势骤旺,没想到开窑一看,大龙缸竟奇迹般地烧造成功。瓷工们为童宾以生命事窑的精神所感动,奉他为助力的风神、火神。为纪念这位英雄,称颂他为“风火仙师”,建“风火仙庙”祭祀之。

  世世代代的景德镇工匠们致力陶瓷、献身陶瓷,在漫长的岁月和丰富的实践中,形成了勤奋踏实的敬业态度、崇尚科学的思维方式、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精致完美的品质追求、自信包容的气质风范、宁碎不屈的品格操守、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凝聚成景德镇工匠精神,创造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硬核。

  美瓷是艺术的产物。

  宋瓷之美,在其清辉素雅。景德镇瓷器是南方瓷的典型、宋瓷的代表。胎薄质坚而釉质晶莹,青中透白且白里泛青,有影青、映青、隐青、淡青、翠青、粉青、青绿、青黄之美称巧喻,追求“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艺术效果。影青瓷釉色青幽淡雅,迎光审之,青影之下花纹浮现,有“千峰翠色”“春水绿云”之形容、“烟岚色”“秋水澄”“霜雪凝”之描摹,成就了宋瓷的品质,确立了延续千年的中国审美情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必北宋的苏东坡中秋之夜,对月伤感的时候,手里应该是捧了青瓷酒樽的。

  清纯的颜色,简约的形制,不求纷繁,不讲华丽,只需气韵天成。青上青,绿中绿,像远山近岫的青烟朦胧,像柳丝小荷的绿意氤氲。单色釉,一色纯,清澈如泉,明亮可鉴,清而不浅,光而不耀,一如宋朝的千里江山,只此青绿。看一眼,满眼翠,抿一口,满心醉。浑厚的和风软软地吹,典雅的外形慢慢地塑,温润的酥雨点点下,清淡的天色笔笔添,描成宋朝三百年文化的底色与风骨的姿态。

  宋瓷之美,有如宋词。两宋是有千千文心的朝代,一个文人墨客辈出、艺术巅峰如林、文化成就斐然的时代。宋心如瓷,纯粹如许,纤纤楚楚。没有纯净的心,哪来清纯的器?宋瓷如心,晶莹剔透,空明澄碧,一眼看得透青葱绿被晶莹心,一眼望得见乡愁点点泪涔涔。有宋一代,景瓷与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的瓷器各放异彩,交相辉映,彼此照耀,成就了中国古代瓷器峰会上的合唱和巅峰上的绝响。

  明清的瓷,像清明的雨,青色天染成,清气满乾坤。青花瓷仍然是景德镇的主打产品,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胎骨轻薄剔透,画笔细腻流畅。徐渭、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王翚、刘源等名家的书画作品被搬上瓷面,文人画瓷、书画入瓷,文人跻身画匠,瓷匠成为画家,是那个时代的风景。检视明代的瓷器陈列,山水龙凤花鸟鱼虫生动形象,耕夫樵子仕女童子意趣横生,福禄寿喜财寓意丰富,琴棋书画诗主题高雅。清代的斗彩、五彩、素三彩争奇斗艳,珐琅彩、粉彩、釉下彩异彩纷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输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色彩鲜而不炫、艳而不妖,“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都是青白瓷的同胞姐妹。

  美瓷是融合的产物。

  中国历史上诸多民族、王朝、部落、宗教,对陶瓷都有着深厚的情结。这是一个牵扯不同时代所有民族共同情感的话题,是中华民族集体乡愁中最柔软、最温润的一段情。

  三百余年的大宋王朝,前有与辽、金、西夏刀光剑影的生死对抗,后有与蒙古大军暴风骤雨式的尖峰对决,但宋瓷与辽、西夏、金、蒙元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交流。

  宋辽时期,“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人,从游牧转向定居、聚居、杂居,十分看重中原的瓷器。经过五战而攻下宋朝的定州,旋即占领磁州窑,史载“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契丹人向汉人学制瓷,烧造出的“辽白瓷”与定窑白瓷貌如兄弟,难分伯仲。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关系交好,宋瓷和辽瓷促膝交流、携手发展,辽墓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定瓷、青白瓷,是为证。契丹人设计出一种鸡腿形状的储水瓶,瓶身修长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收腹、上粗下细,呈倒挂梯形,用绳带兜住扣紧,越套越深,越勒越紧,便于战马携带或游牧四方。这是契丹兄弟的伟大创造和发明。

  宋夏时期,军事对峙是常态,文化交流也是常态。党项族创立的西夏国雄踞于西北一隅,“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与大宋、辽对峙,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三国时期。但西夏人尊重并注重学习汉文化,引入汉文历法,学习《诗》《书》《周礼》等文化典籍,摹仿汉字结构和笔画创立了西夏文字,史称“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这里的“中国”是指中原王朝。西夏人还学习了中原的制瓷技术,仿照原来的皮革水囊的样式,烧制一种侧置双耳的瓷扁壶,便于随身背挎,或挂在马背、驼背上,大大提升了蓄水能力和饮用水的质量。

  宋金时期,有和有战,战多于和。金朝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金瓷”,以今辽宁抚顺大官屯窑、辽阳江官屯窑为代表的金窑,生产过用于日常生活的粗质瓷器。但金人重宋瓷,占领华北地区后,俘虏大量瓷工,推动了磁州窑、耀州窑、定窑、钧窑等北方窑的恢复生产。这一时期的宋瓷,带有金人特征。没有刻痕的素器、带系耳的瓷罐、有花纹的瓷枕,是金人的最爱。金人使用的瓷器绘有宋词宋画,体现了宋、金文化的交融。

  宋瓷有如宋词,是文化的高峰。

  国运兴,瓷运兴,国家的前途决定瓷业的命运。

  自西晋到唐朝,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接连发生,跨越五百年的四海内战,使得天下大乱,国力锐减,社会动荡。中原人口、北方人口大量向南方迁徙,一大批北方窑的能工巧匠向南逃荒,在长江流域,在一方净土、世外桃源的昌江边落脚,世代瓷都呈现“陶民十七八,土著二三分”的景象,获得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发展机缘。

  1127年1月,靖康二年,强悍的金兵狂飙般地南下,几轮拉锯,几番血战,攻下北宋首都东京,撕扯下一个曾经气象万千的王朝那满是烟尘尚文质彬彬、泪痕斑驳却斯文恭谦的颜面。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千里江山图由青绿变灰。1127年5月,赵构在应天府登上皇位,是为宋高宗,为大宋江山续上了香火。但宋高宗抗金无力,沿长江一路奔逃,最终落脚江南临安。从此,南宋朝廷开启了为期152年的南方办公模式。

  南宋是一个尚美、唯美的朝代,接续着科技的高峰,赓续着文化的高原。政治中心的南迁,拉动了全国经济重心、文化重心的南移。府第鳞次栉比,官窑花开江南,越窑、瓯窑、龙泉窑、德化窑、婺窑、景德镇窑等一批窑口危中求机,逆势发力,全面开花,使中国瓷业保持了兴旺的态势和厚实的家底。北风南渐,南北交融,三秋十里荷花,参差十万人家,为瓷辛苦为瓷忙,大宋的半壁江山回青返绿。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钱塘,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临安,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吴越都会,软化了一个王朝的风骨,却美化了一个时代的青瞳。

  唐诗不能没酒,宋词不可无茶。宋朝“茶之为民用”“不可一日以无”。西湖龙井、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天下名茶,皆创于宋代。宋城遍地茶坊、满地茶香,赏瓷品茶,吟诗填词,是宋人的文化生活。宋人爱花,花插花瓶。追求生活品质,讲求生活美学,享受生活情调,是宋文化的特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窗水冰青琉璃,梅花横斜三四枝”,花是南宋士人生活的配饰。种花买花送花,赏花咏花描花,堂中摆花,案上有花,庭院养花,鬓角簪花,是常见的生活画面。读书人甚至讲个“睡梦里,胆瓶儿,枕畔数枝”,瓷瓶插花随入梦,方有诗意。瓷业在宋朝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的。

  南宋朝廷一直处在前有金兵追杀、后有元军围剿的战争危机中,一个半世纪里梦魇连连。但落难的凤凰依然美丽,困中的老虎仍然威武,南宋瓷仍然延续了北宋瓷的高峰,烧制出“青瓷玉壶春瓶”等传世精品。南宋的美,颔着高傲与孤傲,透着凄美与清丽,是岁月风尘里哀婉动人一咏三叹的江南小调,和着江南的风、江南的雨,飘摇百余年。

  及至蒙元,忽必烈遵奉祖训,与宋联手,一举攻下金国中都北京,在收缴物质财富的同时,搜罗和征召工匠十万,从中挑选八千人组成专家和管理者团队,编组充军,跟随作战,这是蒙元帝国的财富。他们中既有擅长打刀打枪造车造炮的铁匠木匠火药师,又有工于烧造陶瓷、制作金银珠宝的瓷匠金匠银匠工艺师。忽必烈把长于制造生活物资的能工巧匠们,车载船运地送到元上都、元大都以及安全的后方基地,令他们大量生产金银丝绸、瓷器珠宝、葡萄酒等。蒙古大军在征战沿途设立兵站,陆上丝绸之路在军队保护下迅速繁荣,国内大量商品从这一通道源源不断地输往欧亚地区,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商业贸易体系的逐步建立。元青花瓷就是在此时远销欧洲、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品牌的。

  元朝定都北京,大大方方地打开了生活的美好时代。标志着生活品位和质量的瓷器,被高度重视、大量生产。瓷器上的花纹图案、形状等,有着明显的蒙古元素和特色。蒙古民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许多元代瓷器几乎清一色的白。白马白塔高贵,白帛白瓷纯洁,宫廷器皿更是讲求玉质冰骨、洁净无瑕,精美的瓷器一个个青白如玉、明净如镜,触之薄如蝉翼,闻之声如钟磬,一些通俗易懂的元曲小调被绘上瓷品。青与白,在青山绿水间的景德镇,实现了完美融合。这不只是两种颜色的绝妙组合,更是民族文化的绝美融合。

  夏末商初,原始青瓷问世,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出现,开始了漫长的发展演变。昌江两岸,从中唐时期开始烧制青瓷,晚唐五代时期烧制白瓷,到宋代出现青白瓷高峰,是一条完整的进化链。青白瓷是青瓷、白瓷、黑瓷等单色釉系产品的通称。景德镇从宋代开始,博采越窑、繁昌窑、汝窑、定窑等各地青瓷、白瓷之所长,开始大规模地专攻青白瓷,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终成气象。无论是昌江边上的洲上窑,山坳里的依山窑,阡陌间的田中窑,还是浮梁一带依山傍水的南河流域、东河流域,一时间广开窑口、密布瓷坊,一派柴烟翻滚、热火朝天的景象。

  景瓷以湖田窑生产的青白瓷最有典型性,胎质坚硬光润,胎体细白薄透,釉色青白雅致,造型精巧秀美,代表了宋代瓷器的最高技术水平;形制不求纷繁,色彩不求艳丽,典雅而内敛,端庄而宁静,大气而简朴,体现了宋王朝崇朴尚俭但追求完美的风气,标注了宋代极简主义美学的风范,成为古代青白瓷的代表。

  一切的美好,都源自美好,景德镇是美好的摇篮。青白瓷里色千种,青花瓷上花千树。景德镇青白瓷的根在昌江、魂在浮梁。青白瓷是宋瓷的高光,景德镇是青白瓷的故乡。如果说宋代是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鼎盛时期、黄金时代,景德镇则站在了这高峰之巅、鼎盛之上。

  这里,必须聚焦巅峰之上的一道风景——一尊元青花瓷玉壶春瓶。她于十四世纪上半叶出生在景德镇,本名叫“青白釉串珠纹开光花卉玉壶春瓶”,是元朝宫廷御瓷,色白而微青,晶莹且玉润,丰满而不肥硕,静娴且显大方。她是有档案可查的,最早进入欧洲宫廷的春瓶,曾被多个亚欧王宫展示、多个家族收藏。后来,这尊春瓶有了一个外国名字,叫“丰山瓶”。她的倩影先后出现在法国枫丹白露宫、英国“丰山堡”,如今被爱尔兰国家博物馆收藏、展示。虽然有了外国名、穿了外国装,但中国骨骼、中国血脉没改,瓷心不变,真容不老,一眼认得出是景德镇的女儿。她已远嫁亚欧600多年,漂泊万里,饱经风霜,至今无缘回到景德镇,回到昌江边的家乡,哪怕是回家乡一展,看一眼生产养育了自己的故土。这不能不令人唏嘘、伤感。

  一方水土养活了一方人,一条昌江哺育了一座城。景德镇在漫长的岁月中,专注于一事一物,虽然经历了无以言表的艰辛和苦难,却矢志不渝、一心向前,为复杂的世界、纷繁的人类创造了如此珍贵的美好、美好的青白。这青白,是一座城市的品格,是一切美好的出发点。

  共饮一壶酒,同品一碗茶,中华各民族都对陶瓷情有独钟,各有建树,寄予了共同的情感。中华文明不曾断裂、不曾走失,民族共同体意识历久弥坚,在中国陶瓷史中,可以找到实证、显证。中国陶瓷不断发展传承,环环相扣,水乳交融,优化共进,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劳动、共同呵护、共同推动的结果。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的明证、物证。一万多年的制陶史,三千多年的瓷器史,一千多年的青白瓷史,以清晰的脉络、瓷实的证据,伴随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标识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明月千里一壶酒,黄灯万卷半盏茶。

  千年青白,美好永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向新前行 立而有责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综合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专题
   第12版:品鉴
千年青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