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斐
到过基层单位办公场所的人,大都对形形色色的牌子印象深刻。各种“中心”“之家”“基地”“服务站”等竞相上墙,群众看得眼花缭乱,基层干部却叫苦不迭。
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挂”出来的。近年来,在“滥挂牌”专项整治之后,一些地方“并同类”“摘虚牌”,减少了非必要牌子的数量。然而,在少数地方,门口的旧牌子刚摘下,室内又挂起了新牌子。
“挂了摘、摘了挂,基层干部真忙活”“牌减事不减,面减里不减”……类似的调侃,反映出基层干部群众对“减负止于摘牌”现象的反感。
各地为基层减负,要取得让基层满意的实效,可以从“摘牌”开始,但不能仅停留在“摘牌”上。牌子背后的考核、台账、留痕、排名等工作内容,更应成为后续规范整治的重点。有干部坦言,如果减负仅仅止步于“摘牌”,工作实质内容却一点没变,那就又多了一种形式主义表现。
摘牌减负,不能只重眼前,关键要动真碰硬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增了对“工作中搞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等行为的处分规定,意味着反对形式主义上升到党的纪律要求,触及红线就要受到处分。
摘牌减负,也绝不是简单一摘了之。减负要减到基层干部心坎上,摘牌就要真正摘到位,牌子背后的事项也要一一清退,才能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同时,要强化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铲除“滥挂牌”的生存土壤,用制度的刚性保证摘牌减负的长效性,这样才能让基层干部腾出时间抓好便民惠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