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中西施”守护者

——记2024年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张乐华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 旻

  从云贵高原到四川盆地、从东北大兴安岭到海南五指山,数十年间,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张乐华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只为追寻一类特色花卉的踪迹——杜鹃花。

  杜鹃花,被誉为“花中西施”,有睥睨雪原的卓尔不群,也有集天地之灵气的出众神韵。6月24日,记者走进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以下简称庐山植物园)杜鹃花温室及杜鹃园,张乐华正在观察杜鹃花苗木繁育和生长情况,他对记者说:“报道说,我数十年如一日开展杜鹃花属植物迁地保育研究很辛苦,而我却从未觉得,因为这是我心中所热爱的。”

  1986年7月大学毕业后,张乐华进入庐山植物园工作,从事植物学尤其是杜鹃花属植物迁地保育与资源利用研究。为全面了解我国杜鹃花种类、分布、生境及受威胁概况,张乐华的足迹遍布国内杜鹃花主要分布区——云南、西藏、四川、广西、广东等地,穿越过数十公里杳无人烟的原始森林,经历过许多次山洪暴发、道路塌方及悬崖峭壁的险境,对他来说这些困难都是科研途中需要面对并克服的。

  2010年,张乐华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专家前去西藏考察。张乐华清晰地记得,翻越海拔4500米的多雄拉山时,那儿山高、坡陡、终年积雪,垭口处气候变化无常,积雪上结着薄冰湿滑难行,稍有不慎可能滑入悬崖。那次科考虽然异常艰险,但张乐华收获满满,不仅记录了大量的杜鹃花分布信息、采集标本百余号、拍摄照片数千张,并引种杜鹃花种子、幼苗数十种,目前部分种类已在庐山植物园开花结实,支撑了其迁地保护工作。

  杜鹃花种子极小,幼苗生长慢、成苗率低,栽培适应性差,关键技术研发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杜鹃花迁地保护和资源利用。为了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张乐华十年磨一剑,坚持不懈带领团队攻关,在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截至目前,张乐华带领团队收集国内外杜鹃花原生种350余种、品种近300个,庐山植物园成为国内收集杜鹃花资源最多的机构和种质基因库,包括大量的极危或濒危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的7种杜鹃花成功保护6种,为濒危杜鹃保护作出了贡献,也为其研究和野外回归储备了种源。

  “杜鹃花迁地保护像一条‘河’,上游需要不断地有水流入(引种),下游也会有水流出(死亡),这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程,有的物种可能需要多次引种,花费十年乃至几十年才能成功,这需要科研工作者坚持不懈、坚守初心。”张乐华感慨道,热爱是他从事科研的初衷,也是他一路前行的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教育
   第12版:综合
余江区大力引育人才创新创业
“花中西施”守护者
丰收采摘忙
上犹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蝇贪蚁腐”
宜春从严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
赣州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万安:提升干部能力 激励担当实干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关于九江广汇置业有限公司等三户债权资产包的处置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