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江铜集团南昌高新产业园,一卷卷铜箔产品正不断下线。

  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 铮摄

  阳光映照下的南昌1000千伏变电站扩建工程项目基地,气势恢宏。该扩建工程为武汉-南昌特高压交流工程的组成部分,是华中电网整体规划的重要一环。 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 铮摄

  7月2日,满载货物的空客A330全货机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起飞,标志着国内首条直飞挪威(南昌-奥斯陆)全货运航线顺利首航。本报全媒体记者 洪子波摄

  5月1日,第二届江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南昌绿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文博会现场设置30余个展馆,为新业态、新产品、新项目提供首秀平台。

  本报全媒体记者 吴福清摄

  靖安县官庄镇塘埠大桥蔚为壮观。

  科技之花 硕果累累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 旻

  时值盛夏,赣鄱大地上,创新活力如潮涌动,“科技之花”结出硕果。

  近日,记者走进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贵溪冶炼厂,在熔炼车间,火红的铜水从阳极炉流槽汩汩涌出,流入圆盘浇筑区域,阳极铜板“新鲜出炉”。该企业联合高校开展“铜冶炼物质流协同优化与智能监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制定国家和团体标准2项,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该项科研成果的支撑下,贵溪冶炼厂闪速炉作业率、铜冶炼总回收率、铜冶炼综合能耗等核心指标位居行业全球第一。这正是我省推动科技奖励工作提质升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个缩影。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释放活力。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形成更加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励评价制度。

  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我省印发《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对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进行改革,在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3个类别中,取消三等奖,保留一等奖和二等奖,增设特等奖。今年,我省进一步完善省科技奖励制度,修改了《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在保持现有的省科学技术奖奖种基础上,增设科学技术青年类省科学技术奖。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刘清梅表示:“增设青年科技奖,是为了激发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与活力,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一手抓基础研究,一手抓成果转化。近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与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签订“温肺化纤颗粒”科技成果开发转让协议,该成果的转让费用为3000万元,采用“政府引导+高校赋权+团队赋能+企业出资”的成果转化模式,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在协议签订后分阶段将转让费用支付给江西中医药大学。该科研项目是江西中医药大学刘良徛教授团队历经20年基础研究,温肺化纤相关项目先后获批2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此次协议的签订,企业收获了中医药创新成果,高校得到技术转让费用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经验,实现了双赢。

  近年来,我省持续健全成果转化政策,改革配套工作机制。2023年,我省印发《江西省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方案(试行)》,其中有一项重要政策举措,就是对全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评价,并建立长效机制,设立排行榜,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成果转化意识、压实主体责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在省级科技计划体系中新设立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采用“常年申报、分批受理、专家论证、分期资助”形式,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速度。去年,省科技厅完成13项重大科技成果熟化项目立项工作,共资助6070万元,撬动项目总投资4.06亿元。

  四面逢源 奔涌向前

  本报全媒体记者 朱兆恺

  7月2日上午,一架满载货物的空客A330全货机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起飞,这是国内首条直飞挪威(南昌-奥斯陆)全货运航线,为江西省与北欧地区合作交流搭建起一座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空中桥梁。

  近年来,江西发挥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深入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在深化开放合作中汇聚了更多资源要素、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投资贸易便利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江西积极创新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出服务功能模块18类100余项,累计开发地方特色功能18项。

  新业态新模式欣欣向荣,为外贸发展增添活力。我省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和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省9家跨境电商实现全业务覆盖、全模式运行,2023年全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463.5亿元;推进景德镇陶瓷交易市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培育各类经营主体40家;推动建立赣湘鄂三省海外仓共享机制,拓宽“江西好物”出海通道。

  为将“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四面逢源”的经济优势和发展胜势,我省积极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铁、公、空、水的立体开放大通道基本形成。与毗邻我省的宁波、深圳、厦门等五大港口实现全面对接;中欧(亚)班列通达欧洲、中亚和东南亚14个国家26个城市;创新开展“联盟共舱”模式,实现货到即走;2023年稳定开行铁海联运3227列、增长41%,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长49%,九江水运累计完成进出口货运18.9万重标箱。

  深圳市三诺电子有限公司在井冈山经开区投资30亿元,建设数智创新产业园,深圳市云远育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芦溪县投资27亿元,建设汽车金属配件项目……

  近年来,江西积极承接境内外产业转移,持续推进精准招商。聚焦粤港澳、长三角、海西、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围绕“1269”行动计划、大规模设备更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等重点领域,举办投资合作交流会。同时,开展目标化、清单化精准招商,编制目标企业清单,组织开展上门对接。2023年全省累计对接目标企业415家,成功签约投资合作项目100个;省级经贸活动签约的413个项目,目前注册率90.3%,开工率82.1%。

  “今年以来,江西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抓招商引项目、抓外贸拓市场、抓外经促合作,全省开放型经济趋势向好、质量提升”,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深入开展“访百企、延链条、强配套、促增资”专项活动;加快出台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政策,切实助推生产型企业出口;引导更多农业、纺织、机械、建材、水电企业承建境外工程,参与农业开发、技术投资等,提升“走出去”层次。

  点“绿”成“金” 动能澎湃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碧玉 实习生 李 懿 阮瑶佳

  7月11日,在高山与密林相伴、绿水与深谷相随的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悦山居民宿负责人卢咸锋的手机,不时接到客房预订电话。他说,现在来当地避暑旅游,得提前两个星期预订客房,要不就没了。

  消夏民宿火爆,是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幸福“靠山”的有力印证,更是江西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结出的累累硕果之一。

  自2016年6月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江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殷嘱托,牢牢抓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历史性机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试验区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2023年,我省持续开展工业企业“减排年”活动,累计完成95个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总投资额84亿元;各地排查整治水泥、焦化、有色冶炼等企业6000余家;新增193个减排项目,实现氮氧化物减排量7800吨。

  “十四五”以来,全省规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9.5%;累计创建绿色工厂346家、绿色园区55家;绿色发展指数连续9年位居中部地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8.1%,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截至今年5月,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占比达55.2%,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获得国家通报表扬。

  绿色,日益成为江西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3年,全省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出台并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提升行动方案、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落实“双碳”目标中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从瑞昌、上犹探索生态溢价交易与融资,到吉安加快省级GEP核算试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从资溪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评价+项目”信贷模式,到铜鼓加快林业碳汇开发“卖空气”……近年来,全省绿富同兴,源源不断释放着生态红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省发改委主任王前虎表示,围绕全面落实省委关于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决策部署,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将以年度重点工作协同推动各项行动计划有序实施,凝聚强大合力,为加快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赣鄱文化 生机勃勃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

  7月初,“影响世界的江西”系列舞台剧首部作品《天工开物》开启厦门、南京等全国多个城市巡演。6月以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人数持续攀新高,一批新修复文物首展便圈粉无数。再往前,赣鄱好戏展演让赣剧等经典剧目重回舞台,“月月有精品,全年有好戏”已成约定……文艺精品的诞生、考古成果的转换、传统戏剧的热演,彰显出赣鄱文化的澎湃生机,也是我省持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

  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为此,我省文化建设不断推陈出新,完成了省级层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化了文化领域审批事项改革,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三年行动,组建了报业、广电、电影、文演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南昌市创建‘孺子书房’探索实践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等3项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章江路67号是原省歌舞剧团所在地,如今提及它,让人联想到的是“章江路67号”系列音乐会,今年暑期,该系列音乐会演出不断。而与章江路毗邻的子固路上原省话剧团大院内,不久前上演的沉浸式话剧《那年老街》邀请市民参与演出。原省歌舞剧团等5家省直文艺院团划转到江西文演集团后,推出了歌剧《山茶花开》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

  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是文化制度改革的切入点。近年来,我省保护、利用文化资源多项举措走在全国前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增至3个,数量并列全国第一;8处大遗址列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大遗址名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率先试点认定省级代表性传承团体,首次将红色主题非遗纳入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范畴,非遗系统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省传承发展传统技艺的排头兵。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以瓷为媒,深入交流,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加强,传承陶瓷技艺、保护千年遗产,景德镇瓷都品牌越擦越亮。

  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落脚点。当前,我省正强化历史街区(街巷)、历史建筑保护,做好景德镇申遗工作,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高质量建设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文旅融合跑出加速度,游客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陶冶心灵。

  改革激发文化新动力、传承赓续文化持久力、融合提升文化竞争力……当前,我省文化产业生机盎然,正奏响赣鄱文化最强音。

  民生福祉 共建共享

  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 璋 实习生 黄 晶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确保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生活”目标,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以点带面推动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7月10日,记者走进遂川县泉江镇养老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居住空间、齐全的生活设施……每一处都体现着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

  2023年9月,泉江镇养老服务中心整合周边5家敬老院,功能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该中心设置80张床位,安装了电梯,室内统一配备空调、电热水器、卫生间等。此外,中心还设置了多功能室、阅览室、棋牌室、医务室等功能用房。“我们每周会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馨。”中心负责人表示。

  今年2月,我省印发《2024年民生实事安排方案》,明确10件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推进乡镇敬老院资源优化配置改革和“一老一小幸福院”建设便是其中重要内容。根据要求,今年我省将建设100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450家“一老一小幸福院”。截至4月底,89家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已开工,其中已建成24家;382家“一老一小幸福院”已开工,其中已建成42家。

  关爱一老一小、救助困难群众……今年以来,一件件民生实事有序推进,一项项民生任务落地有声,民生福祉不断得到改善。

  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制定创业担保贷款制度文件,畅通线上审批渠道、精简审批流程,推进市场信用担保模式改革试点,1月至4月,全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8.2亿元,同比增长19%;继续提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1月至4月,全省累计发放低保、特困资金41.05亿元;提高残疾人生活和照顾服务水平,对全省困难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工作情况进行摸底,全省2.17万残疾人被纳入照护和托养保障范围。

  资助新生儿参加基本医保,制定医保“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办事指南、办理流程图,规范统一新生儿资助参保政策解读口径和参保缴费、费用结算经办流程;开展“可躺式”课桌椅进校园试点,全省试点项目学校共660所,将配备30余万套“可躺式”课桌椅,项目预算资金约2亿元。

  我省正坚持不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深情牵挂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映像
   第09版:新论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金融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