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继红 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 铮 王蕴蓉 摄影报道
盛夏时节,正是婺源县王村石门自然村村民俞旺金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除了为接踵而至的游客讲解外,俞旺金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值班巡护一群特殊的“邻居”。
月亮湾与石门村一水之隔,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蓝冠噪鹛,选择与石门村村民为邻,栖息于月亮湾之上。“游客朋友们,请勿进入栖息核心区,让我们一起保护蓝冠噪鹛。”每年4月到7月是蓝冠噪鹛的繁殖期,为了让“邻居”在此期间不被打扰,这些叮嘱的话俞旺金和石门村护鸟队员每天挂在嘴边。
蓝冠噪鹛是中国特有鸟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19年,蓝冠噪鹛在婺源首次被发现,但此后便销声匿迹,直到2000年5月在婺源县境内再现踪迹。目前全球已知蓝冠噪鹛野生种群的分布范围仅在该县及周边区域,而且种群数量仅400余只。
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992.7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3.3%,是全国唯一以森林鸟类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蓝冠噪鹛独爱江西婺源看似偶然,但在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看来,却是当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婺源县对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月亮湾3000米岸线进行修复,建设小微湿地7个,修复裸露湿地3公顷,为蓝冠噪鹛及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栖息生境。”张凤莺说。
距离秋口镇石门村50公里左右的太白镇曹门村,另外一群人也在守护着这群“稀世之宝”。今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批复同意在江西设立蓝冠噪鹛国家保护研究中心。保护生物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张微微教授从事蓝冠噪鹛生态学、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十余年,她和研究团队驻扎在村里,监测蓝冠噪鹛种群的分布变化,希望揭开该物种为何独爱江西的神秘面纱。
用心守护蓝冠噪鹛,让石门村的村民与月亮湾的“邻居”相互滋养、彼此受益,同时以生态和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如今,石门村建设了蓝冠噪鹛博物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樱花休闲游步道等一批特色生态景点,吸引观鸟、摄影、研学、写生等方面爱好者纷至沓来。2023年,石门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提升到如今的3万余元。
观一鸟知生态。近年来,江西省内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在增长,分布区域在扩大,越来越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正在这里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