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古村落的文化价值

  □ 刘 华

  “江西古村落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典藏记忆。”江西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50个、中国传统村落413个,分别列全国第四、第八。我们的村庄,在浩瀚时空里接风接雨接日月,儒雅典丽。本期《寻赣记》邀读者一同寻访古村落,品咂江西文化深厚而温润的底色。

  ——编 者

  江西自古号称“文章节义之邦”,多鸿儒巨宦、达官富贾,因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世家巨姓、文化发达且积淀深厚的村落,其中为数不少的村落至今保存完好。

  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像一个个神秘符号分布在江西大地上。正如江西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特质,形态丰富的江西古村落也是融纷繁多样为一体、化五彩斑斓于一炉,于是,江西古村落便有了一些突出或独有的文化价值。

  村落形态丰富多样

  从建筑风格看,江西古村落不仅有青砖灰瓦、木架结构的赣地民居,还有幽雅宁馨、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和围护严密、强调防御功能的客家围屋,其风格迥然有异。即便围屋,也是丰富变化,有碉楼般高耸的高守围,有以堂横屋为基本结构的围龙屋,有院落和天井相结合的客家大屋,还有借民居为墙体、围护严密的封闭式村落,等等;从文化形态看,江西古村落多为聚族而居,本来就有着各具特色的家族胎记,然而,为了炫耀宗族渊源和荣耀,并且,因前人是攻读致仕还是经商致富,它们的村落布局便有所不同,公共建筑的功能便有所侧重,甚至,宗祠和民居的形制、风格及装饰往往也各有强调,因而呈现出个性丰富的村落形态和文化风貌。

  可以说,江西古村落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典藏记忆。打开这部记忆,那般儒雅的日常生活,那般精细的生存技艺,那般缜密的内心情感,极为考究地布局在建筑空间,雕琢、描画在人生祈望之中。直至今天,那些浸透砖木的历史和文化还能给人们温馨的抚慰。

  中原文化活体遗存

  赣南围屋的建筑方法和形式,是中原华夏族民居、庄园和府第建筑艺术的生动再现和匠心传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居住其中的慎终追远的客家人,血脉里始终流淌着“情系中原,根在河洛”的历史记忆和共同情感,因此,在中原地区已经失传或淡化的一些文明传统,仍然鲜活存在于赣南以及赣北的传统村落中。在客家地区,不仅其建筑、语言、服饰、饮食以及生产、生活习俗,依稀透露出古代中原的遗风余韵,传统的民间观念更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且根深蒂固。比如,客家地区的民俗事象异彩纷呈,至今为老百姓乐此不疲地享受着。

  历史上江西是一个移民省份。不仅客家地区,各地大部分村落的家族谱系也能追溯到千百年前的中原以及其他地区。再加上地处吴头楚尾,周边地区的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因此,江西古村落是可以呼应传统、可以观照其他地域文化的宝贵遗产。

  宗族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上,江西是全国立祠最多的地区之一,至今乡间仍散落着蔚为大观的古祠堂,且崇宗敬祖的习俗绵延不断。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扎根于斯,却光照着更为广阔的地区。比如,“天下陈姓出义门”。除了江州义门陈,江西还有“华林胡”“墨庄刘”等为天下同宗极尽标榜的世家巨族。耐人寻味的是,宗族的繁衍分支、迁移卜居,将灿若群星的江西籍名人的光辉辐射到全省各地,造就了诸多流光溢彩的村庄;这些与名人有着瓜瓞关系的古村落,如尊欧阳修为宗的吉安钓源、为王安石之弟第四世孙所开基的东乡浯溪等,通过大量的古建筑,保全了宗族历史的文化记忆,这是家风建设及廉政建设的宝贵资源。

  作为宗族活动的文化空间,宗祠建筑承载着族人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以及维系情感、支撑理想的宗法关系,因而,由它厚实的砖墙、粗大的梁柱,可以体味其象征人们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人类价值;由它显赫的门面、宽阔的空间,可以追索其激励后人勤劳上进、光大门第的精神价值;由它考究的建筑、精致的装潢,可以品评其极尽炫耀的外表之下,确实蕴涵着的艺术价值。

  崇文重教传统深厚

  晚唐诗人韦庄《袁州作》云:“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在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的1300年间,全国十万多进士中,江西占了十分之一,达1.1万余名。如今走在古村落里,仍能感受到耕读为本思想、崇文重教传统的濡染。渼陂书斋的照壁上有联曰:“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寥寥数字,把普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人们对诗书仕宦的追求、对功名文章的标榜,不仅仅描绘为书画、张挂为匾额,不仅仅建造为书院文馆、彰显为牌坊楼阁,甚至融化在寻常人家的砖木之中。泰和的爵誉村,出过进士42人,因封官受爵者多故得名;该县大江村明清时期有21人名列进士榜,这进士榜作为牌匾高悬在宗祠大门上,标榜“朝天八龙”。即便因交通之利、工商之盛而发达的古村镇,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流坑董氏经历了500年耕读、500年农商的历史,尽管如此,它的建筑在方正划一、俨若棋盘的整体布局里,存储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且“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张扬的是与前500年息息相通的精神气韵。

  一些古村落承接着文坛巨匠的血脉和文脉,一些古村落珍藏着天下才俊的手迹和足迹,一些古村落的历史可以连通一个甚至一批光耀千古的名字,这本身就赋予江西古村落无与伦比的文化纪念意义。

  重视建舍用心着意

  古村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富矿,形象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要义,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观。中国老百姓重视建舍的传统习俗,便体现了这种审美价值观,它来源于人类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避凶趋吉心理,也来源于人们重视、关心建筑环境所获取的代代相传并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江西丘陵起伏、溪河密布、林木茂盛等地理和自然的优长,为深厚的建舍传统提供了用武之地。江西古村落一般都讲究来龙去脉,追求藏风聚气,故而呈现出相似性的环境特点,如:背山面水,形态完整,山明水秀,景观可人。村落植根的那块宝地,不仅具有关乎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自然条件,而且,它还提供了维系性情学养、气质精神的生态环境。

  古村落还充分展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营造意象与追求意境的艺术表征。膜拜天地、尊崇自然的情感,理所当然地成为古村落建筑及装饰必须遵从的艺术法则。而人们对山水景致的选择过程,则是一个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遇合过程,支配着人的还是自己的情感。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为自己编织着美丽的憧憬,以抚慰、激励自己和后人。于是,一幢幢雕梁画栋的老房子,往往就是一座座吉祥文化的陈列馆。所以说,丰厚的村落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性文化。

  传统节日缤纷绚丽

  传统节日的民俗事象,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蕴藏,是中国乡村文明中敬畏天地为求得风调雨顺、崇宗敬祖并睦族友邻以凝聚人心、庆贺添丁及教化子孙以光宗耀祖等思想观念最集中、最生动、最绚丽的反映,也是民间对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最艺术、最浪漫、最热烈的表达。丰富多样的村落形态,是节日文化生成的丰沃土壤,并催生了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在江西乡间,人们总能轻易地走进一个个山歌之乡、傩舞之乡、戏曲之乡、鼓乐之乡、灯彩之乡……随着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江西各地自觉地重新接续一度被斩断的传承之链,因而在这里仍能领略到传统节日民俗的鲜活真相。南丰等地的傩舞、陂下等地的喊船、令人目不暇接的舞狮舞龙,等等,营造出人心欢娱的氛围,人情融通的氛围;而遍布全省各地的灯彩仿佛一条条灯火长龙,是亲缘纽带、地缘纽带、乡愁纽带,更是维系大地人心的情感线索。缤纷绚丽的节日文化,传达出江西古村落的“生气”,无疑,这种“生气”也将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机。

  保护并传承节日文化,就是尊重和珍视老百姓的生活传统和内心诉求,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乡村文明之根,就是传承和发展深深扎根于民俗大地的文化精神。这也是传统节日民俗事象的当代价值之所在。

  宋明理学烙痕深刻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集大成者朱熹、学派首领陆九渊及许多重要人物都与江西有密切关系。南宋及以后,在“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的社会环境中,理学家要争取社会大众,启发人们“复归本心”,书院和社会讲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到1175年分别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两大阵营各执一端“华山论剑”于鹅湖书院,小到流坑的董燧“大会同志”,众多理学大家、名家为了倾吐宏深、教化大众,游走于乡野村落,穿梭于学馆书院,不辞辛劳地赶着场子。

  既然宋明理学如此广泛地普及于民间,那么,古村建筑以“理学名家”为匾额装潢门面,或以渗透理学义理、精神的楹联、家训来教诲后人,便是非常自然的反映了。婺源的理坑村原名理源,这一得名正是因村人好读成风,且尊崇朱子,被文人学者誉为“理学渊源”。标榜的文字只是其表,理学的影响其实深入建筑装饰的内里,成为它的骨髓和精血。弥漫在建筑装饰中的教化意味,与那般热衷于教化大众的社会氛围,是息息相通的,是复活的儒家教化精神之滥觞。它与民间观念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获得了线条、笔画和颜色,以雕刻、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呈现在乡村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而唤醒人们协调、修养内在心性的自觉。甚至,由古村落建筑及其装饰中所表达的天地意识与人心的对应关系、所体现的秩序和规范,我们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理学精神的脉络乃至细密的纹理。可以说,江西古村落的儒雅,不仅在于它们富有诗情,还在于它们常常满怀哲思。

  革命遗迹珍藏颇丰

  江西作为革命老区,有着红色历史的丰富蕴藏。值得一提的是,众多古村落正是历史见证者,并将红色记忆保存至今。它们有的与中国革命史有着重要关联,存储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如:在渼陂召开的“二七会议”,确定了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装三大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吉安市青原区的富田、陂下等诸多村落,至今留有多处革命旧址和大量的红军标语。景德镇瑶里是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之一,新四军改编地之一。有的古村落则以烽火岁月的某次经历,凸显了建筑的防御功能。如:1931年红军攻打于都上宝土围不果,只得采取长困久围的办法,耗时近一个月才攻破由靖卫团困守的土围。1933年,在安远尊三围,赤卫队和百姓百余人抵抗达44天,国民党军队甚至动用大炮、飞机才攻破此围。等等。正是这样一些古村落,为我们收藏着革命斗争年代的一些原始记忆。其中,也包孕着值得研究的民俗史课题。

  领略和感受江西形态多样、蕴藏丰富且活态存在的古村落,就是领略和感受江西人独具魅力的生活史和精神史,并可由此反观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风度、精神气质和心灵历史,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我们理当倍加珍视这笔物质的和精神的宝贵财富。

  ◎出  品

  江西日报社副刊部

  ◎总  策  划

  李滇敏 万芸芸 

  ◎执行策划

  罗翠兰 

  ◎文字统筹

  罗翠兰

  ◎视觉统筹

  杨 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
   第08版:民生
   第09版:江西古村落寻赣记
   第10版:寻赣记
   第12版:寻赣记
江西古村落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