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村赏艺

  图①:《“父子符卿”匾)(丰城市白马寨村)

  图②:《“平原旧家”匾》(崇仁县华家村)

  图③:《“王太夫人祠”匾》(赣县区白鹭村)

  图④:《陈守中题“秀挹三江”匾》(南昌县三江镇)

  图⑤:《陈孚恩题“慈云介福”匾)(黎川洲湖村) 丁 燕摄

  图⑥:《黄鸿图对联:一鉴衡开,风吹月影成波影;层峦远眺,云护山光接水光》(临川区湖西村)

  图⑦:《汪守和青花瓷对联:立德立言家世法,为忠为孝古人心》(乐安县流坑村) 张泽群摄

  图⑧:《刘绎对联:仁静知流钟地脉,卜世卜年,至今乔木蟠根,吉壤千秋传古迹;让水廉泉近邻居,征文征献,重与枋榆话旧,恩江一道共来源》(乐安县流坑村)   张泽群摄

  图⑨:木雕 《送子赶考》(婺源思溪村)汪稳生摄

  图⑩:石雕 《石狮》(青原区渼陂村)

  □ 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兴旺

  每一个古村,都像一个原生态的博物馆。

  近日,记者走访了江西一些古村,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庄重精致的官商大宅、恢弘肃穆的祠堂牌楼、清净素雅的书院小屋……古村里的每一座古建筑无不体现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浔阳文化、客家文化等,在相应的村落中,均能找到文化的物化载体,即文化符号。作为古村厚重历史文化之精华,历经岁月风雨仍被保存下来的每一件古代牌匾、楹联以及雕刻、绘画等艺术品,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都承载着一代代村人口口相传的骄傲。

  匾额,是古村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几乎成为每一个建筑门楣上的“标配”。号称“牌匾博物馆”的丰城市张巷镇白马寨村,现保存下来的石刻匾额竟多达122块。在该村标志性建筑——父子符卿坊门楣上的“父子符卿”匾额(图①),为明代之作,作者不详,工艺为阴阳雕技法。此坊是明代崇祯皇帝赐给尚宝司卿杨应祥和其父杨子登二人的功名坊。白马寨人杨应祥,著名堪舆家,后升任专管玉玺的尚宝司卿。将“父子符卿”四字题于匾上,意在炫耀门第,激励后人。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匾额,其内容往往富有深意、颇为讲究,除了上述炫耀门第外,还有的为表明家族源头,有谱牒之意。崇仁县白路乡华家村牌坊“平原旧家”匾额(图②),表明华家村华氏祖居为山东平原之高唐。该匾书刻于明代,无落款,行书阳雕。此外,匾额内容还有表明主人志向情趣、道德修养、处世哲学和精神寄托等,讲究意境文采,体现主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譬如白马寨村的“施于有政”、华家村的“书田菽粟”、青原区文陂镇渼陂村的“桂馥兰馨”等。

  每个古村几乎都有祠堂,如渼陂村有“梁氏宗祠”、贵溪市耳口乡曾家村有“曾氏公祠”、都昌县苏山乡鹤舍村有“袁氏宗祠”、赣县区白鹭乡白鹭村有“王太夫人祠”(图③)等。“王太夫人祠”为古代罕见的祭祀女性的祠堂。该祠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原名“葆中义仓”,为白鹭村颇有名望的钟愈昌妾王太夫人用来储谷粮、办义学和为灾民解难济困之所。每遇青黄不接时,王太夫人打开义仓,向村民平赊谷物;遇灾荒年,她大锅煮粥,免费给灾民充饥……王太夫人的义举感动着一代代村人。

  “王太夫人祠”5个字楷书,为直角阳雕,线条遒劲,字形端庄,气韵典雅中和,据传为王太夫人之孙、嘉兴知府钟崇俨之子钟谷所书。然而,此匾与上述匾额一样,都没有落书写者名款,这是为何?匾额上不落名款,或为书写者自谦,或为不敢造次。没有取得相当功名者,觉得分量不够,难以承受匾额之重。

  记者走访的这些古村中,见落姓名款的匾额,作者多为进士。而钟谷虽任湖北黄梅知县,但一生未取得进士功名,或因为祖母祠题字而心生敬畏,因此不敢落款,也在情理之中。

  在南昌县三江镇政府院内正对大门处,立有一块写有“秀挹三江”的石匾(图④),从落款看出,作者为陈守中,时间为乾隆丁未年,即1787年。陈守中(1740-1803),江西黎川人,担任过监察御史。清代监察御史,行使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等职权。当年他回到江西游历三江口时,见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赞不绝口而欣然挥毫是很自然的。但按其特殊身份,应该不会轻易在为地方题字上落名款。从该匾额的前后落款小字也可看出,与4个大字风格不太协调,书法水平也远不如大字,有可能为刻字者当时或之后补添款。即便如此,也并不怀疑“秀挹三江”非陈守中手迹,更不影响此匾当今对推动三江口文旅宣传的价值。

  据悉,“秀挹三江”石匾原在三江口后万村一牌楼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牌楼被毁后沦为铺路石,幸被有识者发现,才成为今天当地一宝。

  石刻匾额能流传至今,实属不易。记者在古村看到,这些在门楣上的匾额,缝隙处大多残留白色的石灰状物。据村里老人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亏了村人用石灰将匾额糊住遮盖,才免遭损毁。石匾尚且如此,木匾能流传下来更是奇迹。许多木质匾额腐朽严重,有的文字辨认不清。而在黎川洲湖村“船屋”古宅内有一块清代陈孚恩所书的木匾“慈云介福”(图⑤),保存完好如新,实为罕见,令人感叹。

  陈孚恩(1802-1866),擅书法,与祁寯藻、赵光、许乃普并称“晚清四书家”,江西黎川人,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此匾虽无年款,但可推测或为咸丰年间、陈孚恩48岁遭贬而“以母病乞解职,侍亲回籍”后所书。上款“诰封安人黄母汪太安人七秩隆庆”中,“安人”,是清代对六品官员妻室的封号(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七品以下称孺人);“太安人”,是对六品官员女性长辈的封号。从上款得知,此匾是陈孚恩赠给爱妾黄氏的祖母七十大寿的贺匾,陈孚恩此时官职被降为六品。下款“诰授光禄大夫军机大臣刑部尚书陈孚恩题”,可见作者虽被降职,但落款还应署原来的最高官职。

  据悉,此匾为黄家祖传,年久褪色,后来在修祖屋时重新上色。“慈云介福”意为慈祥的老祖母会给大家带来众多福气。4个字为行楷,是陈孚恩典型书风,线条劲挺,端庄秀雅,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说古村匾额多为炫耀门第的冠冕,那么,古村楹联或可看作感召族人的旗幡。

  在临川区罗针镇湖西村,村口牌楼有一副阴刻于石柱的对联(图⑥),内容为“一鉴衡开,风吹月影成波影;层峦远眺,云护山光接水光”。书写者黄鸿图(1880-1940),为江西近现代三大书法家之一(另外二人是同为临川人李瑞清、李健)。上下款“岁在己卯孟春之月上旬谷旦”“族人鸿图敬撰并书”,表明书写时间为己卯即1939年(黄鸿图去世的前一年),而湖西村正是黄鸿图的家乡。此联对仗工整,内容意境开阔,描绘了当地秀美的山川景色。字体为魏碑楷书,略参隶意,主要取法汉代摩崖石刻《石门铭》,线条细劲如曲铁,是其典型书风。此联已成为湖西村人津津乐道的一处雅致美景。

  而让乐安县流坑村人引以为豪的是古匾联数量众多:木匾195块、楹联72副。现择两副古楹联赏析。

  一副特别的青花瓷字联,内容为“立德立言家世法,为忠为孝古人心”(图⑦),书写者为汪守和。文字以青花瓷片镶嵌而成,富有盛产青花瓷的江西地方特色。字体为行楷,虽为瓷片镶嵌,但并不显呆板,可见书写水平和制作工艺之高。汪守和(1764-1836),江西乐平人,嘉庆元年(1796)榜眼,官至礼部尚书。

  另一副是永丰籍状元刘绎撰并书联“仁静知流钟地脉,卜世卜年,至今乔木蟠根,吉壤千秋传古迹;让水廉泉近邻居,征文征献,重与枌榆话旧,恩江一道共来源”(图⑧)。此联内容抚今追昔,引经据典,赞美流坑山川毓秀,风物醇美,董氏族居繁盛,形式为木质的弧面抱柱“龙门对”联,字体为楷书。刘绎(1796-1878),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主持白鹭洲书院十余年,总纂《江西通志》等。其存世墨迹稀少,此联尤显珍贵。

  如果说匾联上的书法体现主人的文化品位,那么,门窗柱梁之上的雕刻则彰显建筑的华贵。

  在古村,雕刻作品无处不在,堪称“无屋不雕”。作为古村建筑物上的重要装饰,门楣、照壁、窗棂、梁柱等处,均有各式各样的雕刻。雕刻的题材包罗万象,主要有人物、动物、花卉等。雕刻按材质可分为石雕、木雕、砖雕;雕刻技法有浮雕、透雕、圆雕、镂雕等。

  石刻匾额的四周,往往有雕刻图案装饰。崇仁华家村牌坊“平原旧家”石匾周围的石刻,是明代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虽然风化严重,但仍可见上方石刻为文官骑马列队,呈左右对称,拱卫中间一位尊者;左右两边石刻主角均为一武官,有门神意味。赣县白鹭村“王太夫人祠”5个字四周以传统的连续图案装饰,图案外再点缀吉祥动物形象,繁而有序,庄重大气。

  婺源古村众多,有思溪、汪口、理坑、晓起等20多个,石雕、木雕、砖雕作品富有特色,尤其是许多作品内容取材于历史故事,类似于立体连环画。譬如,思溪村木雕“送子赶考”(图⑨),以浮雕技法表现父亲为儿子斟酒、送其赶考的场景,人物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石雕中圆雕技法的代表作是石狮。流坑村董氏大宗祠门口的一对石狮,威武壮实,具有凛然不可犯之气势。而渼陂村“梁氏宗祠”门口的这对石狮(图⑩),则形体偏瘦,这是宋代典型风格,为明代所刻。

  作为装饰性的墨彩绘画,多见于祠堂藻井、照壁、窗框等处,但水平高且保存完好的罕见。如渼陂村“梁氏宗祠”藻井有几幅彩绘凤鹤图,可惜墨彩脱落,画面斑驳。总体而言,在古村所见的直接用墨彩创作的绘画作品,其艺术价值远不如雕刻。

  “馆”藏丰富的江西古村落,记者只走马观花看了其中一小部分,还有许多更精彩的艺术等待你的探寻。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钟兴旺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文件
   第08版:民生
   第09版:江西古村落寻赣记
   第10版:寻赣记
   第12版:寻赣记
古村赏艺